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储能应用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ES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充放电速率快、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循环寿命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电极材料是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聚苯胺(PANI)由于其合成简单,环境稳定性好,优异的电学性能成为人们的首选材料。而由于纯聚苯胺比容量偏低,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其广泛应用。碳纳米管(CNT)以其独特的电学、力学性能成为一种良好的填充材料,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而把碳纳米管与聚苯胺复合则可克服彼此的缺点,并能大大提高比容量。首先通过有机化学合成法使苯胺单体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得到碳纳米管-苯胺材料,之后分别采用化学氧化法、有机化学接枝-电化学沉积聚合联合法和模板法制备出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采用透射电镜、电子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表面形貌、成分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寿命和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讨论所制备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的电化学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有机化学合成法,使苯胺单体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然后再经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材料。由于精确控制CNTs和PANI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使它们之间产生协同作用,使得电化学性能得以提高,其电化学比容量可达到152F/g(有机电解液)。同时并讨论不同的羧基位置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采用有机化学接枝-电化学沉积聚合联合法制备CNTs/PANI纳米复合材料。首先使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与苯胺反应制备出碳纳米管-苯胺材料,之后并在与苯胺的硫酸溶液中电化学聚合得到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通过不同的电化学聚合速率讨论其对复合材料电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速率为20mV/s时生成的聚苯胺/碳纳米管膜具有导电率高,比容量大的电容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2A/m2下充放电测试,测其单电极比容量高达397F/g。3、以无机材料Fe3O4为模板,将碳纳米管功能化后包裹在模板表面,然后再将苯胺单体接枝在CNT表面,之后采用化学氧化法,将接枝于CNT表面的苯胺单体聚合成聚苯胺,从而制备CNTs/PANI微米空心球复合材料,并在电流密度为3.4A/m2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测试,其复合材料比容量可达到185F/g(有机电解液)。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中指出,“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
期刊
尼龙66以其优良的性能,在纤维和工程塑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量和需求量一直在稳步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领域对材料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尼龙66改性开发工作也呈现
CuInS2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禁带宽度为1.5eV,光吸收系数高达105cm-1,具有高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非常适合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材料,是当前光伏材料研究的热点。早期开发的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采用CdS作为缓冲层材料,它是一种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材料。在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开发无毒环保的无镉化ZnS等新型缓冲层材料替代CdS材料也是CuInS2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先导器”和“助推器”.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金融部门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
弹性体是一种奇妙独特、具有战略性的高分子材料,其高弹特性奠定了它不可取代的地位。弹性体在通用和工程场所中的广泛应用是有目共睹的,譬如轮胎、弹簧、减震器、密封件、垫片
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作涂料、胶黏剂、密封胶以及结构材料等。环氧树脂因其使用环境条件复杂长期受到外部条件刺激,在其内部会产生众多外部设备难以检测到的微裂纹损伤,这些微裂纹损伤长期累积对于环氧树脂的使用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受动植物体损伤后可自愈合的启发,科研工作者模拟自然界动植物等生物体自愈合机理,研究得到了一类具有自行诊断、自主修复能力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目前制备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方法有
风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的新能源,具有其它能源不可替代的环境优势,是目前最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展江苏省的风能资源
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软硬段结合的高分子材料,基础原料众多。本文通过对众多聚氨酯弹性体基础原料的实验对比,研制出一种可以应用于重载荷胶轮方面的弹性体材料。材料主要是使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其中有机污染非常普遍,防治和修复有机污染土壤、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丛枝菌根(AM)修复优势突出,有望成为污染土壤修复中最为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近年来很受国内外关注。但针对多环芳烃(PAHs)等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土壤,AM修复的规律及机理,尤其是AM真菌对植物吸收污染物的影响规律及机制尚不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