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遗传性共济失调疗效的系统评价及病例报道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46852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6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回顾了目前为止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遗传性共济失调方面的作用,为评估其疗效和最佳参数设置方案提供循证支持,同时探究可能存在的治疗机制。方法:对6例确诊为SCA的患者进行以双侧小脑半球区为靶点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频率为1Hz,共600个脉冲,每侧300个脉冲,每天治疗时间为30分钟,连续10天。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扫描及临床症状的定量评估,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用主题词“经颅磁刺激”、“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及其自由词的组合在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进行检索并筛选、提取文献信息。结果:1、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耐受良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仅患者E主诉在治疗的第二天晨起时出现短暂头痛,后自行缓解。2、3例(50%)患者在治疗后有明显的主观上的症状改善,主要涉及到步态障碍、吞咽困难。3、经rTMS干预后,6例(100%)患者的ICARS总评分及TUG试验所用的时间显著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1);除了患者E,其余5例(83.3%)的10-MWT所用时间均较基线期下降,但总体来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5)。在ICARS评分中,患者A、E的改善率最为显著,分别为50%,33.3%。6例患者该评分的下降主要取决于其子项中“姿势和步态障碍”和“动态功能”的改善,而“眼球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在治疗前后均无变化。在BADL评分中,A的评分改善最为明显,主要是“修饰”“上下楼梯”子项的提高;患者C的评分提高见于“行走能力”子项,此结果与10-MWT及TUG试验的客观数据也是一致的。与接受rTMS治疗前相比,4例(66.7%)患者治疗后的右侧小脑血流量显示增加,最大提高率为14.28%(患者E);6例(100%)患者治疗后的左侧小脑血流量均显示增加,差别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提高率为46.13%(患者A)。4、系统评价共检索到144篇文献,最终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论:本研究发现低频rTMS可改善SCA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这种改善可能与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有关。系统评价所纳入的文献都显示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共济失调症状的改善,尤其是躯干共济失调;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该治疗对非共济失调症状的改善,如复视、口齿不清、日常生活能力等。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小样本和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进行的,考虑到个体的异质性,磁刺激的参数,包括刺激强度、频率、部位和线圈方向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未来在rTMS应用方面,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来制定一个标准化的程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痉挛型偏瘫儿童诊断及运动功能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相应的DKI参数与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的37例作为实验组,根据住院时年龄将其分为1-2岁组(A组),2-5岁组(B组)两组,选取同期与实验组年龄配对的19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将其分为1-2岁组(C组),2-5岁组(D组)两组。所有研究对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特点、血小板计数与脑脊液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从而探索血小板在细菌性脑膜炎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并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收集9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人口学特征,病原学,不同时间脑脊液、血常规结果,影像学,听力等辅助检查资料,并通过二元Logisti
目的:了解疲劳和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在帕金森病(Parkinon’s disease,PD)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中疲劳和直立性低血压的相关性及二者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1.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67名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病程、Hoehn-Yahr(H-Y)分期,测量
目的: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恶性的帕金森综合征,随着疾病的发展,常伴有大脑结构的损伤。结构磁共振成像常被用来研究大脑结构的改变,并且已经成为神经系统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其根据原理可分为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目前两种形态学分析方法在针对MSA的研究中均有应用,然而由于两者原理不同,因而在结果上会表现出
目的: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其临床表现较为轻微,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作为一种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的脑血管病,值得广泛关注,其血肿体积是影响ICH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LA与ICH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前循环,针对LA的严重程
目的:作为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变,烟雾病表现为脑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有代偿性脑血管出现,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在中国烟雾病人群中探讨HDAC9基因rs2389995、rs2240419和rs2107595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是否与烟雾病发病风险相关,为烟雾病的病因、预防以及治疗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04-2017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模拟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性神经系统疾病。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BMSCs-Exo)内miR-199a-5p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目的: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膜瘤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42例PD组患者、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和43例脑膜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进行检测,对各组患者血浆Hcy与维生素B12、叶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分析病程>5年与病程≤5年的PD患者血浆Hcy水平及其与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高低的
目的:探讨Trousseau综合征患者及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生化指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的特点及差异,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连续性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伴恶性肿瘤者并诊断为Trousseau综合征的为Trousseau综合征组(27例),伴房颤者为房颤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
目的:使用多对比度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在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灶区域、看似正常的脑白质区域以及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病灶区域测量,分析研究该技术对多发性硬化诊断及鉴别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3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男:9人,女:27人)、2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男:5人,女:15人)及30例健康志愿者(男:7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