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头皮针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共64例,根据头皮针留针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颈部血管相关TCD指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头皮针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一定依据。方法:64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头皮针长留针组)和对照组(头皮针短留针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皮针双侧颞后线及针刺双侧风池穴、颈夹脊穴治疗。诸穴行常规针刺并留针,对照组头皮针留针2h后取针,观察组头皮针留针6h后取针,两组其余穴均留针0.5h后取针。所有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天,并于治疗前后填写《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行颈部血管TCD检查,记录量表评分及基底动脉(VBA)的Vp(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Vm(平均血流速度)值,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总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对CSA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总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治疗后,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的总体改善程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各维度改善指数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各维度改善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三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在改善这三个维度上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在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两个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这两个维度上,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p、Vd、Vm值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底动脉Vp、Vd、Vm值分别与正常值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SA患者上述值异常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p、Vd、Vm值进行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后上述异常降低的各值均明显升高,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CSA患者异常降低的Vp、Vd、Vm值升高,对上述指标具有改善作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p、Vd、Vm值差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p、Vm、Vd值之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改善异常降低的上述值的作用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20.00%,显效率为46.67%,有效率为23.33%,无效率为10.00%,愈显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率为16.67%,显效率为20.00%,有效率为46.67%,无效率为16.67%,愈显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1、头皮针为主治疗CSA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具有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的作用,且对CSA患者基底动脉相关TCD指标具有改善作用;2、头皮针长留针组临床愈显率优于头皮针短留针组,且在改善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三个维度上更具优势;3、头皮针长留针组对基底动脉相关TCD指标的改善优于头皮针短留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