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农村老年人又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并且,老年人口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这也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具体生活,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等重大问题,因此建立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国家和社会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关注、重视、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普遍共识,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已经日趋成熟,要想早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局面,关键是要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制度。经过长达20年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召开;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正式发布,这标志着8亿农民“老有所养”千年期盼的福音如期而致,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始进入制度性养老的全新阶段。《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试点工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确立和推广,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只是时间问题。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运用精算分析的方法,测算出未来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央财政、农民、集体补助等各方的支持能力,并结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提出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