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林语堂自译研究——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为例

来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0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出现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自译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自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双语作家在西方国家引起关注,人们这才开始关注自译行为和自译作品。在中国,对自译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陆续展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译现象及自译者的研究,如张爱玲,林语堂,萧乾等。  林语堂是世界知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幽默大师。他是具备非凡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背景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译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拟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林语堂及林语堂的散文集《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进行研究。通过对《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中的例证分析,本文总结出自译的特殊性和自译者的双文化身份使得自译者能够采用灵活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并且,自译者能够更巧妙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文化问题。通过对自译研究,本文得出三点结论,希望对传统翻译有所启示和影响:第一,文化因素及其他外部因素对自译的影响很大。第二,自译者对原文有更大自主性,在译文中,自译者常采用更灵活的翻译策略,如增添,加注释,删改,转换,代替等,但这些改动是有原因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第三,“忠实”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首先三个文本分别与原作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并归纳分析,试图解释其原因。然后再从历时角度分析了三个译本的改写的侧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发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他早期的几部长短篇小说上,内容局限于作品的“时间”、南方梦、现代主义叙述技巧和人物分析等。新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