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对于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2001年,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丑闻像一枚重磅炸弹再次引爆了许多公司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重大隐患和缺陷,从而再次引发了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界、管理界、法学界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和重视,促成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结合。同时,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案核心之处就在于,保证企业为编制和记录财务信息而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从而改善公司透明度和创造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正式发布,新框架把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引入内部控制,开创了内部控制的一个新纪元,国外企业也纷纷按照这个内部控制新框架探索建立及完善自己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样也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及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 随着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有了具体的标准,企业建立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内控管理,既是法制的要求,更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急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恶性财务舞弊,都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等几个阶段;从控制目标来说经历了简单的账实牵制以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法律法规制度的遵循和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多重目标,是从查错防弊、防错纠弊,到企业整体素质提升的转变;从控制要素来说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两要素论,到内部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二要素观,再到现在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要素论。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其中,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还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内部监督。实务界许多人士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也有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有的企业则对内部控制还没有概念,即使建立了内控体系,也仅是流于形式,中航油的巨额亏损、巨人集团衰败、沈阳飞龙集团失踪、郑州亚细亚关门、广东国投倒闭等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大型机械工程行业的领头军和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并且在2009年进行过重大资产重组,其内控管理工作比较有代表性。文章主要根据五部委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中确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入手,以徐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探讨并分析了徐工机械在内控建设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思路,以达到完善内控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徐工机械的市场竞争力。 文章通过对徐工机械内控管理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二是业务层面。比如:都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三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都建立了自己的内控制度,在业务层面也都以关键控制点作为风险点进行重点监督管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存在缺陷、人才资源匮乏、内控管理落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内控建设中,要着重从完善内控环境、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和建立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体系入手,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一种自我检测、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的创新点有两处:一是提出了将公司的ERP系统与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挖掘ERP系统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完善其在流程管理中的作用,使其为内控管理工作服务;二是针对徐工机械内控管理工作中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机制方面的缺失,提出了构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议和基本的框架以及操作流程,对徐工机械日后的内控管理体制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由于理论水平有待改进,笔者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周全、分析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缺乏实践的检验,在研究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将本文的研究向纵深延伸,对完善内控管理的措施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并将相关的建议在企业实践中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