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翻译史上,伪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延绵几朝的佛经翻译到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翻译,伪译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中并不鲜见。从广义上来讲,伪译就是非翻译作品伪装成译作进入世人视野的一种行为。就作品本身而言,伪译往往实质上都是托名为译者的作者的原创(或至少是部分原创)。伪译最直接的代价是其作者对自己的创造性工作的否定和扼杀,以换取某种特定目的的实现。伪译作者的动机引人深思,其中参杂了复杂的个人、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伪译作品到底算不算翻译,应不应该纳入翻译研究的领域,是一直以来争论不止的话题。本文认为,伪译作品不是翻译,而是创作,但是由于伪译作品在创作时遵循当时社会的某些翻译标准,在卸去面具之前一直被当作翻译作品来传播、理解,并且伪译的产生与翻译在主体文化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伪译应当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是作者王山出版于1993年的一本伪译作品,曾经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图通过从伪译的视角,分析这部作品创作的动机、各种伪译手段的运用、作品的传播及其与主体文化的互动,为伪译研究提供一点思路。本文的主体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为理论综述,主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伪译研究的现状,论证了伪译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课题之一的原因,以及翻译与创作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针对当前伪译研究不足的现状,系统梳理了伪译的理论、功能、分类和命运,详细解释了何为伪译这一问题;第三章为案例分析,追踪《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本伪译作品的出版和流传的过程,结合一、二章的理论,分析其采用伪译策略的原因、伪译的手段策略以及最终身份被揭露的原因。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重申伪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正确位置,并且表达了希望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