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由于缺乏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监测数据,我国探讨PM2.5和O3的急性健康效应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结果很不统一。此外,不同量纲的O3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也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包括:①分析广州市PM2.5污染对居民每日死亡影响的急性效应;②探索苏州市不同量纲的O3浓度对于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方法:在广州,我们测量了2007-2008年PM2.5的每日浓度,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方法,探讨PM2.5浓度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联,以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潜在的效应修饰作用。在苏州,我们收集了不同量纲的O3浓度(1小时最大、8小时最大平均和24小时平均),采用自然平滑曲线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O3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联,并探索季节、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对O3效应的修饰作用。结果:在广州,2007-2008年期间平均的PM2.5每日浓度为70.1μg/m3,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大气PM2.5的质量准则值(年均值:10μg/m3)。回归分析表明,PM2.5与总死亡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相关。在滞后天数选择0-1的情况下,PM2.5每增加10μg/m3(lag01),居民总死亡增加0.90%[95%可信区间(CI):0.55%,1.26%]、心血管疾病死亡增加1.22%(95%CI-0.63%,1.68%)、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0.97%(95%CI:0.16%,1.79%)。PM25的健康危害在老人(65岁或以上)、女性和那些教育程度低的人中相对较强,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污染物回归模型中,当调整了二氧化氮(N02)或者N02和二氧化硫(SO2)的效应以后,PM2.5回归系数下降且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在苏州,我们发现O3污染水平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联。与24小时平均浓度相比,O3的8小时最大平均浓度和1小时最大浓度与死亡率的关联更强。当使用8小时最大平均浓度来作为暴露指标时,在滞后天数选择0-1(Lag01)的情况下,O3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系统死亡率分别增加2.15%(95%CI:0.36%,3.93%),4.47%(95%CI:1.43%,7.51%)和-1.85%(95%CI:6.91%,3.22%)。03和每日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似乎在冷季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为PM2.5和O3对我国居民的有害健康效应提供了新的依据,O38小时最大平均浓度和1小时最高浓度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较24小时平均浓度更加紧密。本研究成果可以为环保部门制定环境政策和标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