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干燥的根状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最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根腐病是川芎栽培中的常见病害,长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其生产中最严重的障碍。基于对病原菌鉴定工作对病害控制、开展新的防治研究的关键意义的认识,本课题围绕川芎根腐病的病原开展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首先,通过观察川芎根腐病的典型症状,建立起该病害的病情分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川芎两大主要产区四川都江堰、彭州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川芎根腐病的盛发期为5月(根状茎膨大期)。感病植株以维管束变为褐色,根状茎内出现蔓延性的棕褐色病斑并逐渐腐烂为主要症状,地上部位常缺乏明显特异的病征。因而,以根状茎的褐变程度为依据,建立将该病害划分为0-4级的5级分级标准。产地调查中,全部调查田块均发现染病植株;都江堰的平均株发病率达44.8%,显著高于彭州(20.2%),P<0.01;都江堰病情指数(23.13)较彭州(12.81)高,差异不显著。其次,从多个产区采集带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川芎根状茎,以组织块法分离病原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设计证病试验,采用离体根接种法、植物体接种法共同验证并初步比较各分离物的致病性。在分离到的71株纯培物中,菌株f2-16、f3-2、f4-19及f5-7等4种真菌在回接后能够引起植株表现与田间观察根腐病症状一致的症状特征,并且,从各菌株所引起发病的植株中均可再次分离到初接菌种,因此被确定为川芎根腐病的病原菌。菌株f4-19表现最高的根腐病致病率,刺伤接种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刺伤组,P<0.05。最后,采用形态学结合真菌rDNA-ITS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将序列登录至GenBank数据库。将4种病原真菌f2-16、f3-2、f4-19及f5-7分别鉴定为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小不整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以及球状茎点霉Phoma glomerata。其中,小不整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和球状茎点霉Phoma glomerata为首次在该宿主上发现的2种能引发根腐病的病原菌。4种病原菌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J573076, KJ573077, KJ573079和KJ573081。上述研究表明:(1)根腐病目前仍是川芎的重要病害,对川芎的道地栽培造成严重威胁。(2)研究建立了川芎根腐病的病情分级标准,可为该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损失估算等提供依据;同时,观察发现染病川芎常缺乏特异性的地上部位病征,是该病害在田间难于被快速识别、防控可能的原因之一。(3)本研究鉴定出2种以往未见报道的川芎根腐病病原菌,并发现曾有报道的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具有最高的致病率,可为后续针对性的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病原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