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厄普代克是一位多产的当代美国作家。在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已经发表了几十部文学作品,其中兔子四部曲是他的经典之作。由于厄普代克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他获得了美国众多的文学奖项,包括两次普利策奖,两次全国图书奖,豪威尔斯文学奖章和美国文学艺术奖章。他的小说《兔子,跑吧》讲述了绰号为“兔子”的主人公哈里·昂斯特洛姆不满单调平庸的生活,而极力逃脱社会生活对其束缚的故事。《兔子,跑吧》自出版以来引起了美国评论界足够的重视,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部小说进行阐释。受到上述批评家和批评作品的启发,本篇论文的作者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兔子,跑吧》,试图分析“兔子”的行为,归纳“兔子”在网中挣扎的原因。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不理会时间、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是其唯一的追求。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取代本我中左右一切的快乐原则,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它遵循道德原则,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本文正文共四章,并附有引言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厄普代克的文学成就和小说《兔子,跑吧》,作者总结了前人对该小说的研究,阐明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作为本文理论框架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理论,力比多,升华和转移。第一章,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升华和转移理论,主要分析厄普代克自身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及其创作《兔子,跑吧》的目的。第二章,作者分析了“兔子”强烈的本我,主要体现在他不断奔跑于妻子和情人之间,以及他对周围亲人造成的严重伤害。尽管哈里当时已经26岁,他根本算不上成熟因为当面临困境时他总是按照他内心的感觉和动物的直觉行事。由于内心缺少传统的价值观念,哈里不仅缺少行动指南,而且在危急时刻和正常的情况下都会遵守自己的本能。第三章作者分析了“兔子”的自我和超我对其行为的调节作用,并且阐明这些调节作用最终失败的原因。在自我的调节作用下,哈里尽力让自己活在现实中,偶尔做一些很实际的事情。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困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局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他的自我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由于超我的调节作用,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哈里也会情不自禁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妻子分娩和女儿葬礼时的两次回家,恰好证明了他偶尔也会受到道德原则的影响。但是由于五十年代传统价值观念的丧失、权威人物往日威严的泯灭以及宗教的世俗化,超我也只在特定的情况下起作用,因此不可能完全控制哈里的行为。第四章,作者分析了“兔子”释放压抑的力比多和实现内心片刻安逸的方式。只有在运动,性和理想的工作中,“兔子”才能满足内心的需求,暂时找到完美自我。最后成功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实现内心片刻的安宁。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在“兔子”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超越自我,超我所起的作用更是有限。但是作为社会中人,哈里或多或少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影响。因此,不管他做什么,“兔子”仍然逃脱不了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最终只能在社会所编织的网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