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雀形目(Passeriformes)织雀科(Ploceidae)织雀属(Ploceus)鸟类在中国目前记载有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和纹胸织雀(P.manyar)两种,仅见于云南省西部及南部。云南境内分布的黄胸织雀属缅甸亚种(P.p.burmanicus)(亦称云南亚种),文献查询结果显示,只有少量文献对该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地位及分布进行过描述,未见专题研究报道,其巢址选择偏好、筑巢期行为、巢结构等特征未见深入研究,其适应进化方面的意义尚不明确。为深入了解黄胸织雀繁殖期筑巢行为对其繁殖成功率及生存适合度的生态学意义,本文于2019~2021年间对黄胸织雀筑巢期行为开展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对收集到的25个黄胸织雀巢的解剖和测量结果显示:巢干重(36.9±16.79)g,巢材重(33.5±13.78)g,巢外径(13.93±2.57 cm×10.46±1.83)cm,巢内径(11.20±2.27 cm×8.09±1.53)cm,巢高(30.15±12.89)cm,巢室高(11.58±2.63)cm,巢口宽(7.20±1.33)cm,通道长(9.00±6.46)cm。巢材主要由禾本科植物构成,且种类单一;悬吊巢的方式增加了繁殖期的安全性,巢外形似葫芦,开口向下,利于防御敌害;巢的上部编织密度极大,可挡雨防潮,巢下部通道的巢材编织密度最小,有利于亲鸟进出;筑巢时亲鸟在巢内壁添加的泥土能提高巢在风中的稳定性,同时粘连巢材,防止被同类偷盗。2.本文对17个黄胸织雀巢址样方和20个随机选取的对照样方开展了调查,记录到17棵巢树上共182个巢,巢址选择偏好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胸织雀在巢址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76%。食物因子、干扰因子、巢树隐蔽度因子、巢隐蔽性因子、水源因子、巢位因子、中层食物因子、上层食物因子是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巢树偏好选择瘦高型树种,如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或冠幅巨大,如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等树种作为营巢树种;巢位偏好巢树的上层(占总调查巢数的74.73%);巢向以北至西北为主(占比80.23%);巢离地高度以5~20 m为主(占比96.70%);偏好在盖度较高的枝条下方营巢,并且喜欢将巢筑于每枝的端部(占比80.22%);以1根主要枝条作为悬挂巢窝的支持物(占比70.88%);最小种内巢间距以0~1 m为主(占比73.08%)。3.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s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us animal sampling)对黄胸织雀繁殖期筑巢行为进行全程记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黄胸织雀两性在筑巢期行为上存在较大差异:(1)配对前,雌鸟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雄鸟,筑巢技术是雌鸟选择雄鸟并与之配对的关键,也决定着雄鸟是否能找到配偶,完成配对并成功繁殖,这一时段内雄鸟筑巢的时间分配高达46.44%,雌鸟为0.31%,两者差异极显著(P=0.000),筑巢主要由雄鸟完成;除了筑巢,雄鸟的行为还包括求偶、交配、休息、保养、警戒、鸣叫、驱赶同类、偷盗其它雄性巢材等行为;驱赶同类和偷盗行为只出现在雄鸟之间,驱赶同类显示出雄性黄胸织雀繁殖期对同性的强烈排斥;偷盗行为展示了雄性黄胸织雀对竞争巢材资源的适应;(2)配对后,雌雄两性均参与筑巢,雌鸟的主要行为有理巢、探视、保养、休息、鸣叫、交配等行为,在理巢、保养方面的贡献大于雄鸟。对32个巢进行拍摄观察,黄胸织雀筑巢期的主要行为是筑巢(34.33%)和理巢(36.09%),雄性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为0.75%,雌性为4.74%,两者差异显著(P=0.010),雌鸟日平均进出巢46.00±21.25次,雄鸟日平均进出巢14.88±32.59次,昼间的每个时间段黄胸织雀雌鸟的平均进出巢次数均高于雄鸟。4.本次研究发现,黄胸织雀巢的发育一般在6~7 d,巢发育阶段最重要的一步是初始环结构的形成,是整个巢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支撑结构,除了在发育初期为雄鸟提供良好的求偶场地外,在后续的巢发育过程中该结构自始至终得以保留,结实的初始环保证了整个巢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对巢发育的全过程观测数据分析,本研究证明了该种鸟类没有雌雄巢的差异,补充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多重因子影响下的巢址选择在保证整个繁殖期间亲鸟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了雌雄两性的繁殖成功率。雌性选择筑巢技能好的雄性作为配偶,促进了雄性筑巢技能的提高,以及雄性复杂的筑巢行为和较高的筑巢行为时间分配,也最终造就了精巧、安全、适用的巢结构的产生。因此,性选择导致了黄胸织雀复杂的巢结构和筑巢行为,对保证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该物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本文的创新点:本文首次对黄胸织雀的巢结构、巢址选择、筑巢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鸟类的生存适合度及适应进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