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国家治理的研究,学界具有多维视角,并对国家治理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从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国家治理基本内涵及路径选择的探讨,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学者们多以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为出发点,采取“切片式”的研究方式,对当前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内涵进行阐释,而鲜有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国家治理观念的历史演进、生成模式进行论述,缺乏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加深对中国国家治理观念历史和现状的把握,对于更好的指导治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问题上,话语理论和观念史研究为探讨“国家治理观念”提供了新的建构主义视角。话语理论关注语言使用、权力运作、意识形态等因素间的关联性作用,强调话语的“社会现实建构性”特别是“制度建构作用”,而这一建构过程实际是“观念内涵的传递”,因而话语相关理论可以成为分析公共行政领域政治观念的交互及形成的良好工具。观念史研究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客体性,即将特定观念作为“总体的客体”,放置在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中。对于“国家治理观念”,观念史研究的发问方式是“什么是国家治理”,而非“国家治理是什么”,并通过对核心话语的阐释描述国家治理观念本身。基于此,本文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国家治理观念的基本形成历程是什么;历史语境是如何通过话语媒介发挥作用影响国家治理观念变迁的。本文以话语理论和观念史研究为基础,构建了“观念—话语—行动”的分析框架,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政策文本作为观念变迁的事实材料,采用Social net网络分析工具进行文本挖掘,探索观念转向的动力,分析实践型、知识型和决策型三种话语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问题、概念、主题”等话语内在一致性重建的过程,努力对中国治理观念的建构进行内生性解释。在基本形成历程上,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观念经历了酝酿萌芽,发育成熟,基本雏形和权威表述四个阶段;在变迁动力机制上,研究发现话语转向和历史语境分别构成了国家治理观念转向的内外驱动力。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提出了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构造话语直接交互的公共能量场等相关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