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元法双螺旋输送机物料输送特性及磨损机理

来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螺旋输送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物料输送及混合机械,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运输过程,一般适用于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煤炭、食品、医疗等行业。现今阶段国内外多以单螺杆输送机为研究对象,而双螺杆输送机与单螺杆输送机相比,由于多了一个螺杆作用,导致内部颗粒之间的碰撞冲击更加复杂,其中两螺旋叶片轴距的相互作用,对颗粒的输送特性影响较大。双螺杆输送机和单螺杆输送机两者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输送效率,受力和磨损等方面均有不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应用离散元法,研究了双螺旋输送机物料颗粒运送特性及在不同参数的影响因素下颗粒受力和螺旋叶片磨损情况。应用Hertz接触理论,分析了双螺旋输送机两轴轴距、倾斜角度等因素对物料输送特性的影响规律。再此基础上,研究了物料在输送机内部输送时颗粒在各个部位所受接触力的情况。然后运用Hertz-Mindlin with Archard Wear接触模型,对设备磨损的区域给出近似的几何体表面磨损深度值,研究输送机不同结构影响下,输送机叶片的磨损情况。其主要工作与内容如下:(1)运用EDEM软件对双螺旋输送机物料输送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同时,考虑双螺杆之间的轴距、输送机倾斜角度、螺距大小及速度大小对物料运输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和螺距的增大,物料的平均质量流速率增大,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变强;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由于双螺旋输送机受轴距大小的影响出现回流现象,导致物料的平均质量流速率剧烈下降,因此非啮合型双螺旋输送机不适用于倾斜角度过大的运输工作环境。(2)通过仿真对输送机内颗粒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颗粒与颗粒之间接触切向力及法向力情况,并对不同结构影响下输送机内部颗粒受力进行分析。得到随着轴距的增大中心区域颗粒受力逐渐减小,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双螺旋输送机两叶片中心位置颗粒受力同样会越来越大,而输送机上半部位颗粒受力会逐渐变小。这些参数一般在实验无法得到,可以为双螺旋输送机工况选用提供一定参考。(3)研究双螺杆在不同轴距以及倾斜角度的情况下,物料对叶片磨损深度和磨损力积累量的分析,并通过对不同叶片区域进行仿真,得到叶片磨损主要集中在叶片外缘,随着输送机轴距的增大,螺旋叶片磨损深度逐渐减小,啮合型输送机叶片磨损受倾斜角度的改变影响较大,非啮合型叶片磨损速率输送机受倾斜角度改变影响较小,可以为双螺旋输送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与信息的交互愈发频繁。相比文字与语音,图像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的信息,因而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重要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师是主题,是中心。学生的历史学习常常局限在课堂、书本,这样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切为了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网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系统的行为超出预期,极端情况下,在
随着网络用户对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数据传输性能要求也不断提升,单纯的光纤接入或是无线接入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高带宽,高灵活性接入的需求。融合网络中的光与无线融合网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做为发光光源,不仅亮度高、寿命长、可靠性高、尺寸小、能量损耗低并且拥有调制性能好,响应灵敏度高等诸多优秀特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色显示、照
21世纪是一个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不可缺少,甚至已经在变成移动办公工具,这导致手机有可能存储大量的文件信息。智能手机正成为继计算机和
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elocytomatosis proteins,MYC)类转录因子,是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响应途径中的激活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MYC2转录因子属于bHLH类转录因子家族,是当前MYC类转录因子中研究最透彻的一个。随着对植物抗生物逆境不断深入研究,MYC2参与防御的功能被不断报道。在对咀嚼式口器昆虫的研究中发现外源脱落酸(Abscisi
网络社区结构是复杂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社区发现能够帮助人们探索网络的功能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并基于此开展典型应用研究。已有的大多数社区发现算法倾向于将网络划分为完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造成了信号采样、传输和存储的巨大压力,从而如何缓解这种压力又能有效提取承载在信号中的有用信息成为信
深圳是我国最先探索和实施住房保障的城市。20多年来,深圳市在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创新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和管理制度、实现住房保障与人口、环境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等方面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