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用药规律探讨及清热散结法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为基于近2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用药规律探讨。  目的:对亚甲炎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总结中药治疗本病的用药组方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可能的新方组合,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实现中医文献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  方法:(1)检索近2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2)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对方药进行统计并整理,建立数据库;(3)应用SPSS18.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4)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1)高频药物(频率>2.00%)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柴胡、甘草、夏枯草、连翘、浙贝母、黄芩、赤芍、牡丹皮、玄参、金银花、半夏、当归、茯苓、板蓝根14味中药;(2)药物分类为清热药(936次,34.02%)、补虚药(454次,16.5%)、化痰止咳平喘药(337次,12.25%)、活血化瘀药(240次,8.72%)为主;(3)药性为寒(1571次,57.11%)、温(614次,22.32%)、平(436次,15.85%)、凉(88次,3.20%)、热(42次,1.53%);(4)药味为苦(1667次,38.54%)、辛(1162次,26.87%)、甘(1026次,23.72%)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5)药物归经主要为肝(1304次,18.31%)、肺(1253次,17.60%)、心(1057次,14.85%)、脾(927次,13.02%)、胃(883次,12.40%);(6)通过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治疗亚甲炎的8个聚类方,从功效来看,主要为清热疏肝、活血化瘀、辛凉解表、软坚散结、健脾益气。  第二部分根据导师梁苹茂教授多年在亚甲炎领域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痰凝血瘀的成因、致病特点及病理转归,认为痰凝血瘀是亚甲炎诊治中不可忽视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凝血瘀证在亚甲炎患者中具普遍性。并对梁苹茂教授关于亚甲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该病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论治、用药特点、经验方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痰凝血瘀理论为亚甲炎的诊治拓宽了思路,导师谨守病机,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提出清热散结大法应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程,该法兼具清热解毒、疏肝泄热、理气化痰、活血止痛等多种功效,一法而兼众法,临床治疗亚甲炎疗效满意。  结论:  1.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近20年来中药治疗亚甲炎的文献,初探了亚甲炎临床用药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清热药是治疗亚甲炎最常用的药物,常配合补虚药、化痰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使用,提示亚甲炎常虚实夹杂,病理变化多样,治疗宜攻补兼施,随证加减;药物归经主要为肝经,提示亚甲炎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药物又以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大致能推导出亚甲炎多为热证,兼痰凝血瘀证。(2)通过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亚甲炎的8个聚类方,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指导。  2.梁苹茂教授认为外感风热为亚甲炎主要外因,病机变化的关键是肝郁化热,基本病理改变为气滞血瘀痰凝,治疗以疏肝顺气为先,清热散结法是本病的治疗大法。临床常见证型为外感风热证、肝郁化热证、痰瘀阻滞证、阴虚火旺证、气虚血瘀证、阳虚痰凝证、气滞痰凝证,各个证型并不是孤立的,常相互兼夹,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治疗。  3.文献研究结果与梁教授治疗亚甲炎观点有相似之处,结合梁苹茂教授临床经验及亚甲炎用药规律的探讨,总结出热、痰、瘀互结为亚甲炎的病理特点。而清热散结法包含疏肝泄热、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消瘿止痛等多种功效,作为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可辩证应用于亚甲炎的各个阶段。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从已知90种细胞因子中筛选出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探讨其在UC发病
周正华主任医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医疗及科研事业二十余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胃痛、痞满、
有位外国数学家叫卡普利加,在一次旅行中,遇到猛烈的暴风雨,电闪雷鸣过后,他看到路边一块里程碑,被雷电劈成两半,一半上刻着30,另一半刻着25。这时,卡普利加的脑海中忽然闪现了一个绝妙的数学关系——  30 25=55 552=3025  把劈成两半的数字加起来,再平方,正好是原来的数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数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熟悉速算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另一个数字:2025。  2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