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为基于近20年中医期刊文献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用药规律探讨。 目的:对亚甲炎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总结中药治疗本病的用药组方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可能的新方组合,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实现中医文献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 方法:(1)检索近2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2)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对方药进行统计并整理,建立数据库;(3)应用SPSS18.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4)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1)高频药物(频率>2.00%)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柴胡、甘草、夏枯草、连翘、浙贝母、黄芩、赤芍、牡丹皮、玄参、金银花、半夏、当归、茯苓、板蓝根14味中药;(2)药物分类为清热药(936次,34.02%)、补虚药(454次,16.5%)、化痰止咳平喘药(337次,12.25%)、活血化瘀药(240次,8.72%)为主;(3)药性为寒(1571次,57.11%)、温(614次,22.32%)、平(436次,15.85%)、凉(88次,3.20%)、热(42次,1.53%);(4)药味为苦(1667次,38.54%)、辛(1162次,26.87%)、甘(1026次,23.72%)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5)药物归经主要为肝(1304次,18.31%)、肺(1253次,17.60%)、心(1057次,14.85%)、脾(927次,13.02%)、胃(883次,12.40%);(6)通过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治疗亚甲炎的8个聚类方,从功效来看,主要为清热疏肝、活血化瘀、辛凉解表、软坚散结、健脾益气。 第二部分根据导师梁苹茂教授多年在亚甲炎领域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痰凝血瘀的成因、致病特点及病理转归,认为痰凝血瘀是亚甲炎诊治中不可忽视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凝血瘀证在亚甲炎患者中具普遍性。并对梁苹茂教授关于亚甲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该病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论治、用药特点、经验方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痰凝血瘀理论为亚甲炎的诊治拓宽了思路,导师谨守病机,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提出清热散结大法应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程,该法兼具清热解毒、疏肝泄热、理气化痰、活血止痛等多种功效,一法而兼众法,临床治疗亚甲炎疗效满意。 结论: 1.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近20年来中药治疗亚甲炎的文献,初探了亚甲炎临床用药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清热药是治疗亚甲炎最常用的药物,常配合补虚药、化痰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使用,提示亚甲炎常虚实夹杂,病理变化多样,治疗宜攻补兼施,随证加减;药物归经主要为肝经,提示亚甲炎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药物又以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大致能推导出亚甲炎多为热证,兼痰凝血瘀证。(2)通过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亚甲炎的8个聚类方,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指导。 2.梁苹茂教授认为外感风热为亚甲炎主要外因,病机变化的关键是肝郁化热,基本病理改变为气滞血瘀痰凝,治疗以疏肝顺气为先,清热散结法是本病的治疗大法。临床常见证型为外感风热证、肝郁化热证、痰瘀阻滞证、阴虚火旺证、气虚血瘀证、阳虚痰凝证、气滞痰凝证,各个证型并不是孤立的,常相互兼夹,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治疗。 3.文献研究结果与梁教授治疗亚甲炎观点有相似之处,结合梁苹茂教授临床经验及亚甲炎用药规律的探讨,总结出热、痰、瘀互结为亚甲炎的病理特点。而清热散结法包含疏肝泄热、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消瘿止痛等多种功效,作为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可辩证应用于亚甲炎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