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以心房电活动极其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进展其患病率预估将保持不断增加并会将进一步给社会经济与医疗带来巨大负担。导管消融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房颤的治疗的现状。随着消融器械及消融策略研究的深入,房颤导管消融研究进展成果颇丰然而部分研究报道房颤首次导管消融术后仍存在高达30%~40%的晚期复发风险,部分甚至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消融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研究侧重于报道影响消融手术成功的临床因素,以期实现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准确预判,旨在筛选临床合适的手术患者、术前有效识别高危患者和术后随访中及时干预随之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远期疗效。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左心房内径等各项临床资料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并符合射频消融手术适应证的阵发性房颤病例。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各项资料包括病史、血液检验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并在消融术后对其规律随访。对纳入病例随访至2019年11月并在随访期间采用长时程穿戴式单导联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12导心电图对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检出。根据导管消融术空白期(术后3个月内)后房颤是否发生晚期复发将病例分成晚期房颤晚期复发组和术后维持窦律组,比较两组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左心房内径等各项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探讨增加消融术后房颤晚期复发危险的临床因素。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统计P值<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深入探讨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可靠危险临床因素。绘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左心房内径预测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术前水平预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临床价值。结果:共纳入125例阵发性房颤病例其中女性病例占56例,统计分析示患者平均(61.2±9.3)岁,术后规律随访截止至2019年11月平均随访(25.1±12.0)月,共47例患者发生晚期复发,晚期复发率为37.6%。相较于消融术后维持窦律组,房颤晚期复发组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8.29(4.99)vs 6.34(3.39),P=0.000﹞、左心房内径﹝(37.70±4.10)mm vs(34.20±3.80)mm,P=0.000﹞显著增高。此外晚期复发病例组中房颤病程、糖尿病病史、BMI、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显著高于术后维持窦律患者组(P<0.05)。而晚期复发组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女性比例、e GFR、CHA2DS2-VASc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等资料与术后维持窦律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以房颤晚期复发为因变量,将房颤病程、糖尿病病史、BMI、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及左心房内径等指标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校正房颤病程、糖尿病病史、BMI、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相关因素后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95%CI=1.08~1.35,P=0.001)、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OR=1.34,95%CI=1.12~1.60,P=0.001)独立显著增加消融术后晚期房颤复发风险。此外在Spearman秩相关性统计分析中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左心房内径显示良好的正性关联(r=0.229,P=0.01)。ROC分析示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AUC为0.712(95%CI=0.618~0.806,P=0.000)。其最佳截断值为8.88,术前可靠预测房颤晚期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4.7%和85.9%。术前左心房内径水平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AUC为0.739(95%CI=0.653~0.814,P=0.000)。其最佳截断值为35.5mm,术前可靠预测房颤晚期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和65.4%。Z检验发现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左心房内径在预测晚期房颤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无显著差异(Z=0.451,P=0.6523)。结论: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左心房内径独立可靠增加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风险。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预测消融术后房颤晚期复发方面临床价值与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