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双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低场强MR平扫影像的联合应用研究,探讨早期肝脓肿的影像特征,为该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降低其并发症与病死率。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证实的早期或含有早期肝脓肿的患者21例(肝穿5例、血培养7例、手术2例、临床证实7例),其中18例行CT、MR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1例行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MR平扫及MR增强扫描。21例中,单发5例,多发16例。对其中19例进行CT、MR影像同层对比,分析病灶的分期、病因、范围、形态、强化方式,胆管炎、门静脉或肝静脉炎以及狭窄、血栓的数目。在MR图像中分析多腔聚集病灶及单腔病灶55个,测得脓腔及周围水肿的面积,计算两者的倍数关系,并与29个转移瘤的坏死腔与周围实性环形肿瘤组织的面积之比的倍数比较。选取病变位置相似且范围等于或大于一个肝段的6个病例,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同一时间点测得正常肝实质与炎性水肿区的CT平均值,做出动态变化曲线,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肝脓肿按感染途径分为四种:胆道、门静脉、肝动脉、直接蔓延,依病理演化过程分为炎症期及脓肿早期,两者可同时存在。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炎症期病灶19例,出现脓肿早期病灶18例。(1)炎症期:病因不同,影像表现既相似也有差异。范围不等的炎性水肿区为其相似点为:平扫表现为片状稍低密度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可出现高密度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与正常肝实质密度相似,延迟后密度略高。不同点为:①胆道源性,共7例,平扫胆管壁为环形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为高密度“环征”,延迟后为等密度。CT增强与MRI平扫对胆管炎的显示能力无明显差异(t=1.43,P=0.227)。②门静脉源性,共8例。门静脉炎或其分支炎MR平扫表现为“晕征”,CT增强扫描显示外周为低密度环,内部为高密度。MRI平扫与CT增强显示门静脉炎及周围组织水肿的能力比较,前者优于后者(t=3.23,P=0.014)。③肝动脉源性,共2例,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片状稍低密度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④临近组织器官蔓延,共2例,病灶范围较局限,影像表现与前者相似。(2)成脓早期:其中多发13例,单发5例。平扫表现为水肿区与小囊腔共存的“簇征”,增强为“簇状逐渐强化、衰减延迟”。并与转移瘤的囊性病灶与外围实性病变的面积之比进行比较,前者的倍数比值明显大于后者(t=6.25,P<0.01),为“大水肿,小脓腔”征象。(3)肝段性一过性强化:有门静脉炎以及狭窄、血栓等所致的梗阻区与非梗阻区比较,发生该征象的几率明显高于后者(x2=11.73,P=0.001);炎性水肿区与正常肝实质比较,发生该征象的几率明显高于后者(x2=9.14,P=0.002)。(4)炎性水肿区与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较:平扫两者密度存在差异,前者的密度低于后者(t=-2.99,P=0.005);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显示:总趋势比较表现为前者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密度相似,延迟期前者密度衰减速率低于后者,该期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11)。结论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MR平扫相结合,发挥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各自优势,从影像学的角度揭示肝脓肿早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肝脓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