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疾病可影响睡眠,这一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逆调论》提出著名论断“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胃以降为顺,若胃失和降,阻碍卫气之运行,夜不能入于阴,则会引起卧不安。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是一种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全球多发性疾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长期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反胃、嗳气、泛酸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吞酸”、“痞满”等范畴。西医治疗本病仍存在难以根治、且常规抗酸治疗愈合的溃疡容易复发等问题。针灸对该病治疗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综合调整机体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目的,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口服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还能避免因胃肠疾病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减轻消化道的负担。因此,寻找适当有效的针刺干预措施是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目的本课题从实验方面,以乙醇型胃溃疡(AU, alcoholic ulcer)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病理形态变化,选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和脑肠肽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多巴胺(DA, dopamine)为主要指标,研究针刺干预对胃溃疡的可能机制和初步探讨胃与睡眠的相关性,以期为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无水乙醇灌胃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2)采用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的自主活动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3)用Guth计分法测定溃疡面积,计算粘膜损伤指数,在光镜下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4)采用ELISA法检测乙醇型胃溃疡大鼠血清和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及探讨针刺干预的作用。研究结果1.走格数: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增加,有极显著差异;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减少,有极显著差异;空白组与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Ⅲ组与治疗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睡眠时间: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时间缩短,有极显著差异;模型组与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相比时间缩短,有显著差异;模型组与治疗Ⅲ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治疗各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3.溃疡损伤指数:模型组与治疗Ⅰ组和治疗Ⅲ组相比较指数升高,有极显著差异;模型组和治疗Ⅱ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Ⅱ组与治疗Ⅲ组比较指数较高,有极显著差异。4.多巴胺:血清DA中模型组比空白组显著减少,有极显著差异;模型组与治疗Ⅰ组和治疗Ⅲ组有极显著差异;与治疗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纹状体DA结果模型组比空白组显著升高,治疗Ⅲ组比模型组降低,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模型组与治疗各组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和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相比,走格数有显著差异;与治疗Ⅱ组相比,血清DA有显著差异;与治疗Ⅰ组比较,纹状体DA有显著差异。结论1.针刺能缩小溃疡面积和降低溃疡指数,促进胃黏膜愈合,对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2.戊巴比妥钠诱导的胃溃疡模型大鼠睡眠时间明显减少。3.针刺协同治疗可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提示针刺疗法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睡眠有改善作用。4.针刺可调节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和纹状体中DA的含量。5.针刺提高溃疡愈合率和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和纹状体中DA的含量而实现,且多穴位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