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研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驱动下,敏感而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承受一定压力,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藏东南地区高山峡谷居多,加上降水充沛,土质松散,因而水力侵蚀极为发育,沟壑纵横,这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深切的冲沟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标志,人们却忽视了沟蚀形成的潜在威胁严重性,而沟蚀根源在于开始的细沟侵蚀。已有研究充分表明,细沟侵蚀的出现意味着土壤侵蚀的恶化,而藏东南地区的细沟侵蚀是青藏高原最为集中发育的区域之一,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机理,是当前探究土壤侵蚀迫不及待的任务,对完善该区坡面侵蚀理论与土壤侵蚀的预测、防治将提供重要科学基础数据。本文在分析野外高山气候和细沟发育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细沟侵蚀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采用室内集中水流冲刷土壤的试验方法,对高寒土坡面细沟产沙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寒土坡面细沟径流产沙动态过程,细沟水流剥蚀率与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等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高寒土细沟侵蚀机理与预报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细沟水流含沙量随坡长呈幂指数增加,直到达到输沙能力,并且坡面细沟侵蚀最大含沙量在坡度20°~25°时达到了临界值,解析式拟合的含沙量值与试验实测含沙量值基本一致,可以用解析式来估算细沟侵蚀的含沙量。(2)不同坡度不同流量下的高寒土细沟剥蚀率随着坡长的增加总体上呈指数递减,随着含沙量的不断增加,剥蚀率近似地呈线性减小趋势。(3)采用数值解析法得出的剥蚀率与试验法测得的高寒土细沟剥蚀率与坡长和含沙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较高的相关系数,说明推导后的剥蚀率可以来应用于估算本试验高寒土细沟侵蚀的剥蚀率。(4)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均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流量的响应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很好的描述,对坡度的响应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方程很好的描述,坡度对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影响小于流量。建立了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坡度、流量的关系模型:Tc=1697.83S0.491q1.043。细沟侵蚀临界坡长变化范围是8.31~3.27m。
其他文献
为检测不同养殖方式对藏猪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林芝市巴宜区百巴镇强噶村选择放养和舍饲饲养的8月、12月和16月龄藏猪各3头,取背最长肌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含量、脂肪酸及氨基酸,实验数据借助SPSS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层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舍饲组藏猪肉中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放养组藏猪猪肌肉钾、钠、钙、镁、铜、
本试验的试验地点,位于西藏那曲地区,该地区平均海拔4 870 m,属于长期缺氧状态,那曲昼夜温差大,长年大风气候干燥,致使当地的一年四季之中没有绝对的无霜季节,所以给当地牧草的生长,带来了挑战。因此,找到能够高效育肥,提高产量的饲喂办法刻不容缓。本研究旨在西藏高海拔地区那曲市班戈县,研究在西藏绵羊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的牛至油,观察其对西藏绵羊的生理指标、生长性能、肉质及肠道微生物等的影响,寻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在引起猪的相关疾病综合征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最小的哺乳动物病毒。目前,对西藏地区的猪圆环病毒2型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多重荧光定量PCV2分型方法的建立和感染性克隆构建与遗传特性研究,旨在了解西藏林芝地区PCV2流行情况并建立起快速及定量的PCV2分型方法,深入研究藏猪PCV2分离毒株遗传变异的意义与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水电基础设施建设,西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堰作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控制河流或渠道的水位及流量,在水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西藏高原地区薄壁堰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本文以多功能变坡实验水槽和标准直角三角形薄壁堰为基础,对平均海拔3000米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水力试验大厅取水枢纽三角形薄壁堰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并且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且具有高致病性,给全球的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以及经济损失。该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淋巴结和皮肤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高热、水肿、呼吸困难等。ASF常发生跨国传播,在国际上被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在我国也是作为一类动物疫病进行防护。目前对于ASF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以及药物可用于预防本病,尚存在一些未净化该病的国家,仍需要通过必要的检
青藏高原是整个东亚重要的生态屏障,脆弱的生态环境与频繁增加的人类活动矛盾突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青藏高原建设的重点。全球气温变暖的总趋势下,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生态环境恢复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了保证生态恢复的持久性,需要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生态树种随着环境改变的变化范围,模拟当前气候和未来气候情境下不同物种适宜分布区,阐述其变化范围和方向,对青藏高原地区应
基于青藏高原低温的环境特点,低温发酵剂的研究在西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也对西藏地方发酵肉制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为研究对象,分离其中的耐低温乳酸菌及酵母菌,以其为原料进行耐低温复配发酵剂的研发,旨在得到能够适应西藏特殊环境的耐低温发酵剂。具体试验结果如下:从西藏传统发酵牦牛肉中分离纯化得到13株乳酸菌(分别编号为菌株3、1、2L、2B、4、5、A、B、C、D、E、N、
藏药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是唇形科(Lamiaceae)青兰属(Dracocephalum)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及甘肃的干燥河谷河岸、田野、草滩或松林边缘等地,在民间主要用来治疗治疗肝炎、胃炎、头晕、黄水疮口不愈、出血等疾病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甘青青兰具有许多药理作用诸如抗氧化、抗缺氧、抑菌、抗炎、抗病毒等。迷迭香酸(Rosma
本文选择黑龙江宾县为实验区,以不同株龄的紫穗槐和不同种植密度的紫穗槐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种植7年生、16年生、24年生、34年生株龄的紫穗槐各三块样地的土壤,及分别选取1800株/hm~2、2340株/hm~2、2700株/hm~2、3060株/hm~2四种不同密度七年生株龄的紫穗槐各三块样地的土壤,和周围没有任何植物的黑土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紫穗槐人工林和对照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p
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在阿里地区开展植被研究,可为探究与保护阿里地区植被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本次研究采用调查方法为群落样方法,利用TWIN-SPAN、物种多样性分析等多元数量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的分析了阿里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系及群丛的类别、样地及群丛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1)阿里地区物种较少,组成简单,共包含种子植物102种,隶属21个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