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社会历史学、叙事学、接受美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等理论和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朝鲜朝梦游录小说为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力求既在历时性角度上梳理朝鲜朝梦游录小说的发展脉络,又在共时性角度上准确把握其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思想艺术特色及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朝鲜朝梦游录小说以16世纪为起点,是在前期新罗殊异传、高丽时期的稗说、传记、汉文传奇等文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的一个特殊类型。梦游录小说之所以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大量出现,是因为朝鲜的书生和文人们经历了长期而激烈的党派纷争及“壬丙两乱”的战祸,开始利用梦游录这种独特的借梦说事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梦游录小说逐渐转变为反映朝鲜的书生和文人个体意识以及他们对当时政治、社会现实之认识和态度的载体,在朝鲜朝前期小说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进入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环境和小说环境的变化,梦游录小说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前期那样直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而是出现了许多前期没有的思想主题。同时叙事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摆脱程式化、类型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叙事技巧或叙事类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梦游录小说的主题意蕴,朝鲜朝前期主要与士子心态、士林政治、“壬辰倭乱”等有关;朝鲜朝中后期主要与现实批判、女性关照、个体关注等有关。朝鲜朝前期梦游录小说积极应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反映党派纷争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和“壬丙两乱”后种种社会矛盾,成为最敏感、最及时地揭露和抨击当时昏暗的政治、社会现实的历史体裁小说。朝鲜朝中后期的梦游录小说,虽然有些也表现了作家对政治、社会变化的现实认识,但不如前期那样敏感,而且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没有与朝鲜朝中后期的政治、社会状况紧密联系。但同时,随着17世纪中后期小说环境的变化,梦游录小说的主题意蕴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一些前期没有涉及的方面,明显地显现出近代思想的萌芽,如对女性的关照,对个体的关注,趋向于通俗化、大众化等等。这一时期梦游录小说中显现出的近代思想的萌芽,不仅同朴趾源等实学派文学(如《咸阳烈女朴氏传》、《两班传》等)中的近代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同朝鲜朝中后期朝鲜文小说(如《淑英娘子传》、《朴氏夫人传》等“女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有着内在的联系。然而,以往的许多文学史研究和著述中,往往忽略这一点,本论文的研究在纠正这种偏差方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⑵梦游录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带有作者自画像似的士阶层文人形象,维护封建礼教的君主形象,坚守节操的忠义形象,节烈兼备的女性形象,哀怨愤懑的宠姬形象,挑战传统的宫女形象,善恶共存的巫女形象等。梦游录小说以这些人物的行为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同时这些人物又是承载着梦游录小说主题意蕴的载体。就梦游录小说的人物形象而言,至今为止,朝鲜、韩国学术界只局限于个别单篇作品的个别形象分析,还未出现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本论文从宏观上对梦游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出形象所共有的类质,所反映的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这对我们准确理解朝鲜朝时期梦游小说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意蕴具有重要意义。⑶梦游录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叙事模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梦游录小说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模式层面上。本论文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梦游录小说的叙事模式。就叙事结构而言,梦游录小说既具有“入梦→梦中→梦醒”这样梦幻小说共有的结构特征,又具有“入梦→坐定→讨论→诗宴→觉梦”这样梦游录小说所独有的特殊结构特征。就叙事时序而言,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何生梦游录》中“预叙”----这种古代小说中较为少见的叙事方法;就叙述层次而言,纠正了韩国学术界认为《寿圣宫梦游录》具有“双层额子结构”的错误分析。⑷梦游录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主要包括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等方面。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绝非单纯的移植或模仿,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创作主体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同时进行了积极地再创造。目前,朝鲜、韩国已有的关于梦游录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尽管个别论著中稍有涉及与唐传奇的影响关系,但仅仅是一带而过,缺少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从历史地理、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在梦游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中国唐宋传奇中与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在结构方面基本一致的作品。唐代白行简的《记梦》,已经具备了朝鲜朝梦游录小说那样的结构特点,而北宋苏辙所撰的《梦仙记》,则堪称是朝鲜朝梦游录小说的榜样。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两部作品在古代都传入了朝鲜,但具体传入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因此目前还不能主观臆断它们对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创作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但至少证明了在朝鲜朝梦游录小说产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具有典型梦游录结构特征的作品。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梦游录小说的主题意蕴,朝鲜朝前期主要与士子心态、士林政治、“壬辰倭乱”等有关;朝鲜朝中后期主要与现实批判、女性关照、个体关注等有关。朝鲜朝前期梦游录小说积极应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反映党派纷争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和“壬丙两乱”后种种社会矛盾,成为最敏感、最及时地揭露和抨击当时昏暗的政治、社会现实的历史体裁小说。朝鲜朝中后期的梦游录小说,虽然有些也表现了作家对政治、社会变化的现实认识,但不如前期那样敏感,而且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没有与朝鲜朝中后期的政治、社会状况紧密联系。但同时,随着17世纪中后期小说环境的变化,梦游录小说的主题意蕴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一些前期没有涉及的方面,明显地显现出近代思想的萌芽,如对女性的关照,对个体的关注,趋向于通俗化、大众化等等。这一时期梦游录小说中显现出的近代思想的萌芽,不仅同朴趾源等实学派文学(如《咸阳烈女朴氏传》、《两班传》等)中的近代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同朝鲜朝中后期朝鲜文小说(如《淑英娘子传》、《朴氏夫人传》等“女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有着内在的联系。然而,以往的许多文学史研究和著述中,往往忽略这一点,本论文的研究在纠正这种偏差方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⑵梦游录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带有作者自画像似的士阶层文人形象,维护封建礼教的君主形象,坚守节操的忠义形象,节烈兼备的女性形象,哀怨愤懑的宠姬形象,挑战传统的宫女形象,善恶共存的巫女形象等。梦游录小说以这些人物的行为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同时这些人物又是承载着梦游录小说主题意蕴的载体。就梦游录小说的人物形象而言,至今为止,朝鲜、韩国学术界只局限于个别单篇作品的个别形象分析,还未出现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本论文从宏观上对梦游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出形象所共有的类质,所反映的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这对我们准确理解朝鲜朝时期梦游小说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意蕴具有重要意义。⑶梦游录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叙事模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梦游录小说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模式层面上。本论文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梦游录小说的叙事模式。就叙事结构而言,梦游录小说既具有“入梦→梦中→梦醒”这样梦幻小说共有的结构特征,又具有“入梦→坐定→讨论→诗宴→觉梦”这样梦游录小说所独有的特殊结构特征。就叙事时序而言,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何生梦游录》中“预叙”----这种古代小说中较为少见的叙事方法;就叙述层次而言,纠正了韩国学术界认为《寿圣宫梦游录》具有“双层额子结构”的错误分析。⑷梦游录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主要包括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等方面。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绝非单纯的移植或模仿,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创作主体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同时进行了积极地再创造。目前,朝鲜、韩国已有的关于梦游录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尽管个别论著中稍有涉及与唐传奇的影响关系,但仅仅是一带而过,缺少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从历史地理、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在梦游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中国唐宋传奇中与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在结构方面基本一致的作品。唐代白行简的《记梦》,已经具备了朝鲜朝梦游录小说那样的结构特点,而北宋苏辙所撰的《梦仙记》,则堪称是朝鲜朝梦游录小说的榜样。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两部作品在古代都传入了朝鲜,但具体传入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因此目前还不能主观臆断它们对朝鲜朝梦游录小说创作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但至少证明了在朝鲜朝梦游录小说产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具有典型梦游录结构特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