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桃木文化被认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学者对桃木文化的研究,主要参考古代文献,利用巫术理论、图腾主义、万物有灵论等理论工具,探讨桃木文化的起源、价值功能、习俗演变等问题。其中,有关“桃木辟邪”民间信仰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成果卓著。立足当下,着眼于民众生活实践,桃木文化在新社会时期变迁及其现状等还大有探讨的空间。很多有关桃木文化的已有文献,大都关注在历史时期早已形成的文化现象;2000年前后,在本文调查地山东省肥城市,历史悠久的桃树栽培地开始出现桃木雕刻端倪这一现象具有典型意义。在当下,新的民间艺术生成的时代背景、互动机制肥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菅丰教授对于“中国根艺”提出“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郑土有教授对“中国农民画”提出的“三种力量”生成机制的研究相比较,本文将会在呈现本文个案材料基础上,得出有所不同的结论。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当地具有桃树栽培的传统,清代早期,桃就已经是当地最重要的物产之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2000年,肥城桃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在肥城也相信桃木具有“辟邪”的特性。在当今生活中,民众延续着相关的习俗,如老人、孩童佩戴桃木人以躲避邪魔鬼祟。2001年,当地人在外地受到启发,开始尝试制造桃木雕刻工艺品。肥城出现了第一家以桃木为原材料,专门生产桃木剑的商户。至2013年,肥城桃木工艺品商户已经达到150多家,全国加盟连锁店突破1000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多元,从业人员4万人。在此基础上,通过“非遗”申报、博物馆建设,地方政府有意识与“建设中国桃都”的城市建设结合,促进桃木产业兴盛的同时,也重构地方文化。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变迁为例,在具体呈现民间创意、桃木形成一定规模即产业化,政府运作、塑造中国桃都两者的基础上;以探讨地方性民间艺术在现代得以生成的机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关于桃木文化的研究、关于民俗与地方文化重构研究、关于民间艺术生成机制的研究三个角度,综述与本文有关的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调查地山东省肥城市的地理环境、桃树栽培概况;第三章主要呈现民间力量创造性发展桃木产业的过程。第四章主要描述政府有意识运作桃木文化、建设“桃都”的举措。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回顾前文、与已有研究对话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民间艺术在现代得以生成的条件与规律。通过以上几章内容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山东省肥城市的个案,本文结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民间力量创造性的努力,肥城桃木雕刻艺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即产业化。第二,民间艺术从无到有生成过程中,“文化与自然”互动是重要的社会实践逻辑。第三,通过“非遗”申报、博物馆建设等具体事物,政府有意识地进行运作,促使桃木产业进一步规模化的同时,涉及范围扩大为桃文化,参与塑造“中国桃都”这一地方文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