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4-三唑衍生物在五元杂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抗惊厥等生物活性,在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酰腙类化合物由于含有-CONHN=C-活性单元,能螯合金属离子,良好的细胞通透性更利于其发挥生物活性,是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设计合成系列(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基)乙酰腙类化合物,期望能够有更好的活性及应用。以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羧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肼解、Reid、Heinde、亲核取代五步反应得到(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基)乙酸乙酯,将得到的酯继续肼解形成(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基)乙酰肼,进而与芳醛、芳酮进行缩合反应,将1,2,4-三唑和酰腙这两种生物活性良好的结构单元通过硫醚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两类(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基)乙酰腙类化合物。本文共合成4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8个中间体和36个目标产物。借助IR光谱,NMR波谱,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所有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选取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二维核磁和变温核磁测试,对目标化合物表现出的互变异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中,目标化合物以E式异构体存在,且常温条件下E式中的trans异构体占主导地位。采用小麦芽鞘法对目标化合物Ⅲ120、Ⅳ116进行生长素活性测试(浓度:10ppm),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小麦芽鞘的生长具有弱促进作用,其中化合物Ⅲ120的促生长效果整体上优于化合物Ⅳ116;个别目标化合物对小麦芽鞘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采用打孔法对目标化合物Ⅲ120、Ⅵ116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合成的两系列(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基)乙酰腙类化合物对供试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差异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目标化合物Ⅲ16、Ⅲ20、Ⅳ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达到6.25μg/mL、6.25μg/mL、3.13μg/mL,与对比药物氯霉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