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屈辱。随着西方列强一步步的瓜分和蚕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崖边。在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摆脱了传统“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改革和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复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屈辱。随着西方列强一步步的瓜分和蚕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崖边。在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摆脱了传统“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改革和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复兴。在自我反省与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将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发展教育之上,提倡“兴女学”,试图通过女子教育,培养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所需要的女性人才,这一救国思路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女子高等教育被视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则有效途径。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有声音的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众多新变革,女子教育的变革便是其中的一项。五四时期女学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女子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转变,诞生了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而且在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带领下,国立大学纷纷破除女禁,招收女子,国立大学实现了男女同校。此外,北洋政府还颁布了“壬戌学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子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女性个人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还对中国近代社会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民族复兴事业的前进,产生着深远持久的作用。在五四爱国运动过去百年之久的当下,世界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又有了新的时代命题,回顾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广大爱国女性人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史为鉴,吸取智慧,有助于当下中国更好的开展女子高等教育,开发女性智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女性人才,早日迎来民族的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看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分别从民族解放事业的推动、近代以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推动、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以及女性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四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得出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近代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前进的应有之义以及女性自我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环。第二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进行归类分析,分别从教学理念、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管理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六方面进行了大量地史实分析(包含一些相关数据整理和归纳),剖析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民族复兴事业之间的相关联系,展现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助力民族复兴事业前进的内容。第三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及局限性。五四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在肩负思想启蒙与民族复兴的双重使命下,蓬勃的发展了起来。五四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还在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女性以及搭建女子高等教育爱国与革命传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外,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和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被高估这两点上。第四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民族复兴的主题贯穿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女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以及女子高等教育展露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国际视野与传统思想相碰撞等新的亮点。第五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分析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女性个人、对社会、乃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对当下中国开展高等教育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以及利用高等教育培育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所需要的女性人才提供现实指导。
其他文献
20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实现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发动决战的最后一年。随着我国“四化”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发展中的“短板”,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行为,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扶贫工作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准扶贫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精准脱贫攻坚任务重、工作不平衡、长效机制体系有待健全等突出问题。扶贫工作事关国民生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考察时曾经明确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和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深入进展,这也是“精准扶贫”理论首次被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关于扶贫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购物日趋成熟,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的结合模式逐渐成长起来,旨在协同线上优势与线下优势,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给消费者带来更优的消费体验。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其中财务战略则主要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供应和经济管理,
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低惯性、高随机性特性,大规模并网运行会对电网的频率稳定性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网面对严重扰动时,传统调频机组因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差等特点将难以满足调频需求,调频能力问题已成为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通过引入具有调节速度快、精度高、瞬时吞吐能力大的储能系统作为新型调频资源,可缓解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本文以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并
以往涉及闽西、粤东、赣南这一闽粤赣界邻地区的研究,大体上都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关于行盐销界的研究也基本就制度史层面论之。而本文则以区域社会史的视角,侧重于考察宋初至明中期闽粤赣界邻地区行盐销界变动与“王朝地方控制体系”、闽粤赣界邻区域社会中百姓的食盐消费习惯之间的关系,揭示闽粤赣界邻地区相对独立的区域发展脉络。其中,以“王朝的地方控制体系”和闽粤赣界邻区域社会百姓的食盐消费习惯为两大主线,以二者之间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愈发关注,人们发现可以通过要求责任者承担预防性责任的方式来阻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其主要责任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预防性责任方式是预防原则在侵权法中的体现,预防性责任方式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其环境保护功效理应比事后补偿性责任更显著,然而预防性责任的阻却功能并未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当前环境损害司法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均存在不足的现状,通过实证分析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推进发展,由生物技术为基础,进行开发衍生的新兴技术产品在我们生活中也越来越多见,遗传资源以及相关传统知识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各国战略布局中的“必争之地”。由劳动人民在小麦中持之以恒的育种而研发出的矮秆基因触发了全球种植业的“绿色革命”;由我国劳动人民在水稻中不断的筛选优良品种而发现的水稻不育基因,进而缔造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奇迹,解决了无数人
随着1998年福利住房分配制度的取消和银行按揭政策的实施,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大幅上升,从此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的黄金发展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然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处于国家重点行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其有着资金投入高,成本回收周期长,受国家政策影响大等行业特点,这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也对房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高污染产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是环境负外部性的重要例子,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不仅增加了政府环境治理直接成本,也给人民带来许多健康损害成本。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1988年-2017年为研究时间段,以规模以上七类典型高污染产业为对象,对环境负外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文章以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自由的网络空间增加了人们的话语权。新媒体的出现削弱了政府对传统媒体途径较强的掌控能力。目前,县级政府由于思维的守旧、技术上的落后、应对机制的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近年来,县域是舆情冲突爆发的主要地点,也是网络舆情事件发生较为频发的地区。因此,县级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受到较大的关注。首先,本论文通过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