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模型,并观察氧化应激在血视网膜内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2.建立血视网膜内屏障的体外模型,应用缺氧再氧合(HR)损伤模拟体内IR损伤,并观察氧化应激在血视网膜内屏障体外模型损伤中的作用。 3.探讨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是否参与HR时氧化应激对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损伤。 方法: 1.应用升高大鼠前房眼内压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IR模型,将大鼠分为control组、IR组和IR+diosmin组,运用视网膜电流图检测各组视网膜功能学改变,HE染色观察视网膜水肿的情况,应用伊文斯兰大鼠体内灌注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和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并检测MDA的含量以及SOD、GSH-Px、CAT的活性以判断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氧化抗氧化体系的情况,其余的大鼠处死后采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m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VEGF、PEDF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2.原代培养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ECs),取原代培养后传代至第5-9代的BRECs以1.5×105个/CII12细胞密度接种于Transwell膜上,建立稳定的血视网膜内屏障体外模型,并通过跨内皮细胞电阻、渗透性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屏障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对已经建立血视网膜内屏障的内皮细胞应用HR进行干预。细胞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HR组和HR+NAC组,运用跨细胞电阻仪和示踪剂RD检测各组内皮细胞之间的跨细胞电阻和渗透性,运用ROS探针CM-H2DCFDA检测各组细胞内ROS的含量,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分泌的VEGF和PEDF的含量。 3.取原代培养后传代至第5-9代的BRECs建立血视网膜内屏障的体外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HR组、HR+NAC组和HR+LY294002(PI3K/Akt通路抑制剂)组,应用跨细胞电阻仪和示踪剂RD检测各组内皮细胞之间的跨细胞电阻和渗透性,应用WestemBlot法检测pAkt及其下游GSK3β,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应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β-catenin下游基因MMP9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BRECs细胞膜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 1.IR损伤24小时后,IR组视网膜组织中的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抗氧化物质SOD、GSH-Px和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伴随着视网膜明显的水肿,视网膜内层、外层及总的厚度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视网膜电流图结果显示IR损伤造成了a波和b波的显著下降(P<0.05),视网膜毛细血管渗透性显著增加(P<0.05),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开放,VEGF和PEDF的比值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显著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下降(P<0.05)。地奥司明的干预显著的逆转了上述过程。 2.原代培养的BRECs在Transwell膜上培养13天后,其TER值达到最高点为48.9±2.1Ω·cm2,并且此时单层BRECs细胞对于RD的通透性最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此时BRECs细胞膜上ZO-1和occludin表达均匀连续,显示出清晰的细胞轮廓,因此认为此时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血视网膜内屏障的体外模型建立。HR造成BRECs细胞中ROS显著增加,伴随着BRECs分泌的VEGF和PEDF比值的增加以及TER的降低和通透性的增加(P<0.05),抗氧化剂NAC的预处理通过抑制ROS显著地逆转了HR造成的上述变化。说明氧化应激参与了HR对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损害。 3.NAC显著抑制了HR造成的Akt的磷酸化(P<0.05),LY294002和NAC均显著逆转了HR造成的GSK3β活性的降低(P<0.05)以及细胞中β-catenin含量的增加,抑制了下游MMP9在基因水平上表达的增加,减轻了BRECs细胞膜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的变化,LY294002干预的单层BRECs的TER较HR组显著增加(P<0.05),通透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 1.IR损伤中,氧化应激参与了血视网膜内屏障的破坏,地奥司明可以通过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对IR时的血视网膜内屏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视网膜水肿。 2.在Transwell膜上培养BRECs13天后可以建立血视网膜内屏障的体外模型,HR损伤时,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体外建立的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损伤过程。 3.HR时氧化应激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破坏BRECs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造成血视网膜内屏障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