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定向充电路径规划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0539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深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然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的需求量提升,对网络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会导致消耗更多的能量,使得传统的无线传感网不满足应用需要。而近几年无线充电的突破性发展无疑为传感器网络能量补充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为提升充电效率而采用的定向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有效补充无线传感器的能量。最近,有学者探讨了无线可充电传感网中的静态定向充电基站布置问题。不过无线传感网的移动性要求网络拓扑可动态自适应调节,在大规模的无线传感网中这种静态定向充电基站布置方法是不适用的。此外,部分学者针对无线充电传感网的非定向充电车路径规划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然而该研究相对于定向充电小车路径规划问题来说,其充电功率建模方法参考价值不大。综上来说,本文选择移动小车巡航完成定向充电任务并对基于定向充电的充电小车路径规划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选取合适的充电路径及控制方式从而取得较高的充电效率。本文首先对基于定向充电的充电功率建模,接着提出充电路径规划的系统模型,再针对该系统模型设计启发式算法,以实现较高的充电效率。最后仿真试验验证所提算法在网络充电效用上的高效性。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未考虑充电小车的实际能量容量限制的情况下,本文提出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不限容量单小车的巡航定向充电规划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基于定向充电的系统模型,并设计一个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和贪心算法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中充电小车首先收集全局网络信息,而后把全部传感器节点划分成簇群,并基于这些簇初始化一条运动路径。随后充电小车调整逗留时间,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初始路径上的位置,即将充电效用最大化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的定向充电小车的路径规划问题,最后从全局视角优化初始路径。仿真实验数据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比较高的网络充电效率。(2)在考虑充电小车的实际能量容量限制的情况下,本文提出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容量受限多小车的巡航定向充电规划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引入具体的能量容量约束将所提的启发式算法改进为多目标优化算法,即结合局部信息和距离信息生成独特的权值矩阵,最终通过模拟退火算法处理该权值矩阵生成多条充电路径。仿真结果证实所提多目标优化算法能达到较高的充电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皮样囊肿(成熟畸胎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需要行皮样囊肿剔除术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5例)与开腹手术治疗组(44例)。比较两组患
能量问题一直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问题。近些年,随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为能量短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这种网络称为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目前关于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充电设备的充电路径规划问题上,对于移动充电设备兼具能量补充和数据收集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关于联合能量补充和数据收集的研究都是先确定移动充电设备的充电路径,然后在充电路径
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脐带一般在出生后3~7天脱落,未脱落前需每天检查并消毒脐部,农村地区大部分孕妇产后1~3天即要求出院,因而增加了新生儿脐
【摘要】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逐渐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无疑加重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并挖掘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运用智慧,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关键词】智慧 乐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
以Na2MoO4·2H2O和C2H5H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和光照法制备了MoO3/MoS2复合结构.使用透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手段表征了
视觉假体是主要针对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所提出的视觉修复手段。在上述视网膜疾病中,神经节细胞等内层视网膜的神经元有着相对较高的存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是一类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数据可视化是一门跨越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能够将原始抽象的数据映射成可视化结构,是数据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平行坐标与径向坐标可视化是对高维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的两种常用技术,它们可将高维数据映射在二维空间中,从而方便对数据进行直观地分析与研究。但现有的可视化技术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