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中原使用范围的适用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采取商标权注册取得制,注册商标享有垄断性的专用权和禁止他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禁用权。但是商标的生命在于使用,商标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创造和发挥价值,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未注册商标,在注册商标申请注册前,已经投入市场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在商标上凝结了商誉价值,对这些未注册的在先使用商标,在商标法上也有保护的必要。基于此,2013年修改的商标法在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确立了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使未注册商标在先使用人得以对抗注册商标禁用权。但是由于法律上对于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中原使用范围要件没有详细的解释,司法实践中适用在先使用抗辩规则时,法院对原使用范围的性质、界定标准及界定的考量因素的把握存在着诸多分歧,由此,对在先使用抗辩是否成立也就具有不确定性。明确原使用范围的适用规则,对平衡商标在先使用人、注册商标权人、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商标使用秩序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案例的实证统计分析,发现法院在适用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中对原使用范围要件适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法院判决中较多回避对原使用范围的阐释、对原使用范围界定的标准不统一、对原使用范围要件的举证责任表述不一。第二章通过对在先使用抗辩规则构成要件的解析,分析原使用范围与其他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件在适用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中的逻辑关系,对原使用范围在商标在先使用抗辩规则中的地位进行明晰,认为其是必要的兼具条件限制性和结果限制性要件,并明确对原使用范围的举证责任应归于被诉侵权的商标在先使用人。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考鉴国内法中专利法对“原有范围”的解释,认为不能直接借鉴专利法中对原有范围的生产条件上“量”的限制,但可对其他限制性因素进行类比借鉴;考鉴域外法中采用了与我国相同的商标注册取得制的日本法、韩国法、台湾地区法律明确原有商品或服务应作为原使用范围考量因素的必要,但不能仅限于原有商品或服务范围,还需要对地域因素进行考量;考鉴采用商标使用取得制的美国法中商标共存制度对在先使用商标垄断权利的地域限制的测试方法,为我国商标法中在先使用商标具有对抗注册商标垄断权的地域范围限制界定提供经验借鉴。第四章明确原使用范围的界定标准为维持注册商标权人、商标在先使用人、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分析了界定原使用范围具体的考量因素包括主观因素、主体因素、商标标识和商品或服务的客体因素、使用地域、网络平台和使用方式的客观方面因素中,原使用范围要求对各考量因素变化的可容忍度。
其他文献
实践和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其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社会参与越活跃,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因此,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
为了研究用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和耐热肠毒素(STa)的融合蛋白制备鸡卵黄抗体的方法及其中和作用,试验将LTB和STa的编码基因串联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以重组
卵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产量高、成本低、易于生产、应用广泛的多克隆抗体,其稳定性良好,具有耐热、耐酸、耐碱和一定的抗酶解能力,因而利于临床保存和使用。卵黄抗体不能激活
细胞全能性理论基础是对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培养技术。根据研究啊,该实验技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
In China,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rapid urbanization,was marked by investment in construction of over five billi
<正> 曾经被宋神宗誉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的曾公亮,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然而,对他的历史功绩,至今史学界还很少有人作较全面的论述和评价,有的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的问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传统的知识
目的建立百药煎HPLC指纹图谱,比较五倍子发酵百药煎化学成分变化,为百药煎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Waters Symmmetry ShieldTM RP18(250 m
<正>移动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做到信息收集、数据传输等"基本功能",技术还难以跟上专业需求。小米投资九安医疗、腾讯投资挂号网,还有之前丁香园的700
<正>考察中国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期刊成了一个重返现场的重要途径。然而相比主流文学期刊的运作策略的微妙和隐晦,一些以民间文艺或通俗文艺面目出现的期刊更直观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