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病因及其围产期结局。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产科病房收治的228例单胎,分娩孕周24周以上符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的患者资料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不患该病,无异常合并症在我院终止妊娠的230例单胎孕妇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孕妇一般情况、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病例组根据造成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不同分成不同的组,各组之间在孕妇一般情况,孕妇和新生儿结局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病例组根据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不同分成不同的组,各组之间在孕妇和新生儿结局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1.6%(239/14,987)。 2.与对照组相比,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平均发病年龄较小,发生临床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出血)者多,产前Hb值较低,更易合并产前贫血(46.9%)。在孕妇妊娠结局方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易发生产后出血(4.4%对0.4%,95%CI为1.3~82.7)、需临床输血者多,且分娩时出血量较大。在新生儿结局方面,病例组早产率高,是对照组的4.0倍(95%CI为1.6~10.0),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较对照组低,1分钟Apagar评分小于7分、转NICU治疗和胎膜早破者较对照组多。 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按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不同分为六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子痫前期(PE)组,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组和其他组。其他组包括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者9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者(SLE)3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者1例。对这6组间的孕妇和新生儿结局情况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其他组发生临床出血的机率高(46.2%)与ICP组(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产前、产后血小板值最低,与PAT组和肝炎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产时输血率最高,与PAT组、肝炎组和 ICP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早产儿共22例, PE组早产率最高且<34周新生儿比例也高,与其余5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在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7分和转NICU治疗方面,PE组均有较高比例,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按产前血小板减少程度分为五组:(80~100)×109/L组,(50~80)×109/L组,(30~50)×109/L组,(10~30)×109/L组和<10×109/L组。对这5组间的孕妇和新生儿结局情况分别进行分析比较。5组在孕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新生儿早产、转 NICU治疗和胎膜早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例病例组患者,需治疗者共127例(55.7%,127/228)。ITP组需治疗率最高,与PAT组、PE组和肝炎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PAT组和肝炎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易发生临床出血,产前贫血,产后出血,早产等多种不良妊娠并发症。 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子痫前期(PE)。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有很大影响。合并ITP的患者血小板值在产前、产后均较低;PE患者易发生早产且新生儿窒息和转NICU治疗率较高;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再障,SLE等造成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临床出血及需临床输血率较高,对其应重点监护,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3.产前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在进行合理的临床处理后,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影响不大,但造成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患者合并症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影响很大。如果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纠正血小板值及贫血,控制其他合并症对孕妇的危害,根据病情适时终止妊娠,将能大大降低孕妇及新生儿病死率,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