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学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多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思想涉及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领域,它历经意识论现象学(胡塞尔)与存在论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德国阶段和想象现象学(萨特)与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的法国阶段,支流庞杂,派系众多。现象学美学延续了现象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成为西方二十世纪美学主流之一,被称作为最富“哲学味”的美学流派,其中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就是这一流派的集大成者,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学家,也是建立了现象学美学体系并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深入地应用到美学领域的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美学体系是有关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经验性结构的体系,它既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又借鉴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所以该结构又可以理解为在意向性和情感先验双重关联下的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经验性结构。但杜夫海纳建立的是一个开放的美学体系,他引入的思想也是多元的,要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还需从法国现象学做起,而法国现象学又深深根植于其自身哲学传统之中,所以要想找到杜夫海纳的具体位置,就需要将其思想置于法国哲学之中。审美对象论首先碰到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一方面要被“上演”,另一方面要为公众所知觉。除艺术作品之外其他对象中也有潜在的审美特质,杜夫海纳特别列出生命对象、自然之物、实用对象和能指对象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以此拓宽审美对象的外延。其次是审美对象的宇宙论,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在世界中的审美对象,它关涉空间(或空间的时间化)艺术和时间(或时间的空间化)艺术,一个是审美对象的世界,它关涉再现和表现这两个世界,表现是再现的可能性,再现是表现的现实性,两者互为基础,表现因再现构成一个统一世界,再现因表现成为一个活力世界。最后是审美对象的存在论。杜夫海纳通过对萨特想象对象论、茵加登意象对象论、康拉德观念对象论的批判,认为审美对象只能是一种知觉对象,这种知觉是梅洛-庞蒂式的主体—身体所提示的知觉,它是一种纯粹知觉,仅以审美对象自身为目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其中原始未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客体化的态度去认识审美对象,也正是基于这种客观化的态度,审美对象首先是自在的存在,其次才是自为的存在。另外,审美对象就它是一种被感知物而言,它的自在始终是为我们的自在,审美对象就它是一种以表现自身为目的的对象而言,它的自为具有准主体的性质,因此,审美对象以一种“自在(为我们)一自为(准主体)”的方式存在。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论的现象学改造虽然切中了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但他所做的主客体交融的努力还具有分裂的痕迹,只是这种分裂更加重视客体(审美对象)的地位,而这种客体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体,它是被主体知觉意向性关联的客体,这又导致了对象自在性和知觉主体性的矛盾。尽管杜氏美学思想难免有些偏失,但毫不影响他对我们深刻的启示,尤其是我们可以借助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来理解中国美学中“意象”这个核心概念,这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汉语语境中深入体会杜氏美学思想的魅力,更能为中国美学的理解提供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