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独龙族社会变迁进行研究,主要以政治人类学视角展开分析,把焦点放在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变迁上,同时利用史学和民族志的方法,力图说明独龙族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及其结果。   之所以用“稀缺”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因为二者所揭示的现象在独龙族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作用突出。社会结构在本文中特指独龙族内部人们的关系配置,此乃社会变迁的主轴,又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形式、人与工具的结合、分工合作、资源分配以及人口生产等方面。“稀缺”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中介。   独龙族在历史上先后接触到不同性质的地方政权,为什么没有被整合到其它政权,却成功地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本文指出独龙族先民未被卷入乘象国、骠国、吐蕃和南诏等地方势力,较轻微地被卷入到明清封建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代理(维西、察瓦龙土司制),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政权主观上不愿意去解决独龙族的稀缺,客观上解决稀缺的能力也很有限。既然独龙族的稀缺没有得到有效地释放,反而愈加紧张,这就为独龙族进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准备了条件。   只有无产阶级政权领导的新中国才真正有效地缓解了独龙族的稀缺。独龙族之所以成功地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与新政权的性质以及执政党的重视有关。本文勾画了一幅独龙族社会变迁的蓝图:建国之初,中央和地方的财力有限,不足以让独龙族彻底摆脱整体的稀缺,但是政策运用得当,迅速地为独龙族解决了基本层面的稀缺,并为继续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龙族社会变迁的速度明显加快。独龙族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仅受外部力量的牵引,而且由独龙族内部希望改变稀缺、追求幸福的强烈欲望所推动。在输血重于造血的政策下,中国政府调动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连续投入,快速地改变了独龙族贫穷落后的面貌,将独龙族完全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系统探讨独龙族近六十年来社会变迁的历程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其一,国家的实力越强,对独龙族的卷入能力也越强;独龙族希望借助国家解决自身“稀缺”的要求越强烈,社会结构变迁的速度就越快。   其二,国家借用“稀缺”作为整合独龙族的钥匙,利用经济和政治手段来调控资源的分配,在不断缓解独龙族原有稀缺的同时,又开发新的稀缺,使独龙族更加紧密地整合到新政权的体系。这是一种连续反馈式的牵引,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加速运动,它在部分缓解和消除稀缺的过程中,使独龙族意识到新的稀缺,并不断开发稀缺,追求更大的幸福。   其三,独龙族在整合到国家的过程中,生态与制度稀缺得到了缓解,但需要以部分乃至整体传统文化的丧失为代价。独龙族精英在谋取自身文化资本的同时,又可以在本民族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起到拉动作用。   独龙族社会变迁的原因在于稀缺,国家改变其稀缺的程度越剧烈,社会结构变迁的速度就越快。本文概括出稀缺与结构的模型:结构与稀缺成正比关系,二者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国家是打破原有平衡并寻求新平衡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的小民族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速度越快,稀缺的释放程度就越彻底,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就愈加剧烈,于是或迟或早整个社会也就变化了。独龙族上演的历史戏剧也在其他小民族那里重演,这正是研究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小民族,还要考虑这一基本趋势所发生作用的特殊条件。
其他文献
自第一次女性解放运动开始,女性权利就在巨大的阻力与高涨的呼声中诞生、演变与发展。但即使在性别平等已成为现代法律基本原则的今天,歧视女性、侵害女性人格权的行为也仍广泛
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土壤和垦殖10年的农田耕作后土壤呼吸通量、微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土壤qCO2值、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耕作后,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土壤CO2通量在最初的1~2 d形成一个排放高峰,农田耕作土壤CO2通量一直显著高于未耕作土壤(p<0.01)。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低于小叶章湿地(p<0.001)。在
现代社会,信用卡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与使用便捷相伴而来的是信用卡的遗失、被盗,进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困扰。对拾得信用卡并使用行为,尤其是拾得他人信用卡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