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金融双轨制”环境,不利于资金价格发挥调节作用,同时也妨碍了资金的优化配置。价格管制使得正规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导致资金供不应求。数量管制使得部分优质企业无法在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融资,进而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金融双轨制的环境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此次金融改革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扭曲的资本价格、有助于市场顺应资金需求去分配资源,从而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这场意义重大的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20多年,直到2015年存款上限的取消,才意味着改革的基本完成。既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它能否为企业的外部融资提供制度保障呢?本文在我国这种渐进式改革的现实背景下,试图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如果可以,这一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和融资约束模型,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16年的数据库样本,系统探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改善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对不同企业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真实存在于我国企业中的融资约束现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得到了改善和缓解。而且,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缓解作用存在异质性:小规模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相比大企业得到了更高程度的缓解;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改善的更为明显。在前面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解决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并找出了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在利率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过程中,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临的信贷配给歧视状况得到改善,其中通过银行贷款缓解融资约束的路径得以增强,通过商业信用缓解融资约束的路径得到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