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题目是《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恩施地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少有学者以清江流域为考察的地理范围,从交通史的角度而言,也少有学者梳理考察清江流域的商路。研究“文化线路”的学者多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研究重点也偏向于介绍“文化线路”上的建筑风格或是“文化线路”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立足于历史学考察“文化线路”的历史沿革,结合文化遗产来考察“文化线路”的文化内涵的成果不多。本文上溯历史,以清江流域的民族发展史为线索,以清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为内容,依据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的“文化线路”的理念,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清江流域商路的分布路线、沿途的市镇集墟的形成发展、民族分布与融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清江流域商路,并发掘清江流域商路的当代价值。通过对清江流域商路的梳理与研究,最终揭示商路与文化的互动,评价商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理清商业文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范围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梳理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新的研究视野,即以“文化线路”的理念来考察清江流域商路,同时以清江流域的商路研究为基础,考察商路与文化的互动。第二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第一章通过梳理清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提出清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清江流域商路的雏形,社会环境为清江商路的发展与变迁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第二章按时间顺序,梳理从原始开发时期到改土归流后的清江流域的商路,理清清江流域商路的具体路线分布,同时通过分析清江流域商路上的市镇,体现清江流域商路对文化的传播作用。第三章将清江流域的商路放置于文化线路的理论下进行考察,从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文化特征及角色和目的四个方面来分析作为文化线路的清江流域商路。第四章通过将清江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清江流域的商路进行文化解读,进而分析清江流域商路在当代的价值。第三部分是余论。余论论述清江流域商路充当着文化交流的纽带,同时给传统深远的农耕文化带来冲击,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抵制构成了这一文化线路独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