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肌肉损伤在DTI及T2mapping成像上的影像学变化规律及相应病理基础;探讨DTI及T2mapping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肌肉损伤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DTI及T2mapping成像评估患者横纹肌溶解症病情提供实验参考。材料与方法:从32只新西兰大白兔中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只兔行建模前及建模后8小时DSA检查,证实本实验所采用的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模型的建立方法具有可行性。另30只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缺血2小时观察组;C组为缺血4小时观察组;D组为缺血6小时观察组;E组为缺血8小时观察组。A、B、C、D组为时间点观察组,各组在相应观察时间点行磁共振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细胞凋亡检测,但E组为磁共振检查连续观察组,行缺血前及缺血1~8小时,共行9次磁共振检查,动态观察兔左后肢缺血在磁共振成像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9次磁共振检查完成后取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细胞凋亡检测。采用3.0T G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Signa HDxt),单通道包裹式表面线圈,扫描序列为轴位T2WI-FS、T1WI、DTI、T2mapping。在GE ADW4.4后处理工作站处理DTI及T2mapping数据,获得缺血前后左侧股直肌内侧部分ADC值、FA值、T2值及其纤维示踪图像。在左侧股直肌内侧部分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包括TUNEL染色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和Western blot检测活化的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将影像学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及细胞凋亡结果相对照,研究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肌肉损伤的影像学变化规律。结果:T2WI-FS图像上可见,左侧股直肌内侧部分自缺血1小时开始出现进行性增高信号;T1WI图像上可见,缺血前后信号未见明显改变;纤维示踪图像上可见,随着缺血时间推移,肌纤维走行变得僵硬,部分肌纤维分离及移位;ADC值自缺血1小时开始出现进行性下降,缺血4小时下降至最低,缺血7小时ADC值开始出现缓慢升高趋势(P<0.05);FA值自缺血1小时开始出现进行性升高,缺血4小时达高峰,缺血7小时FA值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P<0.05);T2值自缺血1小时开始出现进行性升高,缺血4小时达峰值,缺血6小时T2值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P<0.05);HE染色见,D组缺血6小时出现颗粒变性,E组缺血8小时出现肌细胞溶解;ADC值、T2值改变与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呈中度相关,FA值与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呈低度相关;ADC值、FA值及T2值改变与活化的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呈中度相关。结论:1) ADC值、FA值和T2值能够及时、客观、准确量化反映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肌肉损伤从肌细胞水肿到肌细胞溶解的病理改变过程,纤维示踪成像能直观显示缺血肌肉肌纤维排列结构改变,DTI和T2mapping成像是评估横纹肌溶解症发生部位、程度及范围的较优无创检查方法。2)横纹肌溶解症急性期(<8h),肌肉损伤ADC值整体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FA值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T2值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纤维示踪可见肌纤维走行僵硬,部分肌纤维分离移位。3) T2WI-FS排除了脂肪组织干扰,是监测横纹肌溶解症损伤肌肉大体形态改变的较好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