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是一种常见的药用真菌,其分布范围很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北欧、朝鲜、中国黑龙江等地区均可发现。桦褐孔菌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和抗病毒等功效,可用于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药食两用的真菌。桦褐孔菌野生资源十分有限,近年来价格逐渐升高,因此,人工培养桦褐孔菌非常必要,而采用液体发酵生产桦褐孔菌菌丝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为研究和开发桦褐孔菌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如何提高活性成分的产量、优化培养技术依然是人工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热点。目前大部分研究着重于优化培养条件与检测活性成分,而对几大类活性成分在发酵过程中是如何累积变化的报道却少见。本研究以桦褐孔菌为研究对象,进行液体发酵,通过苯酚硫酸法及薄层色谱法分析桦褐孔菌中的活性成分,拟确定桦褐孔菌多糖、三萜、甾醇类等活性成分在液体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发酵培养活性物质的最佳时间,通过与子实体比较,了解桦褐孔菌发酵培养物及子实体中的有效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TLC方法鉴定三萜、甾体等活性成分,可快速、准确的将桦褐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区分开,进一步优化TLC的展开条件,结果显示,层析条件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5:1)可以将桦褐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较好地分离。同时点样量分别为3μL,5μL,7μL的样品提取物TLC显色结果比较,确定点样量为7μL时条带更清晰,因此将7μL作为最佳点样量。通过本实验基本确立了桦褐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TLC的鉴别对比方法,筛选出较为优良的菌株为cfcc6584,为下一步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2)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法,研究发酵时间对菌丝及发酵液的影响,生物量的变化,粗多糖含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在进行摇瓶发酵8天的时候能够获得较多的菌丝体,之后菌丝自溶。经过发酵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相比于子实体含量要高,在发酵的第3-5天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无明显的增加,到第6天时多糖含量则有明显的增加,结合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判断为桦褐孔菌多糖主要在菌丝发酵中的对数生长期产生。在发酵至第8天获得最高的多糖产量。之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开始降低,说明在发酵时需要控制发酵时间以能够获得更多的多糖产量。利用HPTLC法比较了桦褐孔菌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三萜、甾醇的含量变化,同时比较子实体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发酵的桦褐孔菌菌丝体能产生与子实体相同的成分,主要活性成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在发酵至9天时,三萜、甾醇的总量达到最高,三萜、甾醇相对含量达到子实体的77%。(3)在TLC上利用三种不同的显色方法对比桦褐孔菌菌丝体与子实体的成份,可见菌丝体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子实体不含有的抗氧化成份,并且该成分在总成份中占有较高比例,在茚三酮显色中则未见有明显的条带显色。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多糖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之间密切相关,说明桦褐孔菌液体发酵过程中提高抗氧化活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酵导致菌丝体多糖含量改变而引起的。因此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当选用桦褐孔菌进行大规模液体培养时,应选择第6天作为发酵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