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单中心14年超早产儿近期结局分析目的: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EPI)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本研究纵向回顾分析2007~2020年间共14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中心儿科医学部EPI的围产期特征,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等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制约EPI存活的瓶颈,为提高EPI的存活率和改善EPI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入NICU的EPI的围产期信息、新生儿信息、干预措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结局及死亡病因等数据,比较EPI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结局如存活率、院内病死率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以2015年本中心超早产专科成立时间为节点划分为2007~2014年及2015~2020年两个阶段,展示我中心儿科医学部在这14年间救治EPI的情况,探讨制约EPI存活的瓶颈。结果:1.本中心14年收治EPI 1167例,总体存活率为72.3%,总体病死率是9.4%,总体放弃率是18.3%。总体收治病例数、存活率呈上升趋势,放弃率及病死率呈下降趋势。2.本中心2007~2020年来收治的入院日龄≤7天的EPI共810例,整体存活率65.4%,病死率12.7%,总体放弃率22.1%。与第一阶段相比,收治人数由314例增加至496例,存活率由54.5%升高至72.0%(X2=5.998,P<0.001),放弃治疗比例由27.4%下降至18.8%(X2=8.335,P=0.004),病死率由18.2%降低至9.3%(X2=17.646,P<0.001)。与第一阶段相比,GA25~27周、出生体重500g或以上的EPI存活率均比第一阶段升高;GA25周、27周病死率较第一阶段降低,500~749g、750~999g组病死率较第一阶段降低。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低出生胎龄(OR=12.056,95%CI:1.133,128.298)、未使用产前激素(OR=0.330,95%CI:0.119,0.910)、肺出血(OR=16.149,95%CI:6.041,43.166)、休克(OR=35.564,95%CI:12.376,109.192)、Ⅲ-Ⅳ 级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OR=4.981,95%CI:1.648,15.056)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中心入院日龄≤7天EPI产前激素使用率为46.9%,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为 82.4%,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发生率4.6%,3-4级IVH发生率23.1%,2-3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为4.6%,败血症37.2%,需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为 21.0%,2015~2020 年 EPI 救治数据与国内数据相比,本中心妊娠胎龄(gestational age,GA)26周、27周存活率高于国内同时期同胎龄组,主要并发症BPD、Ⅲ-Ⅳ级IVH发病率较国内平均水平高,WMI、NECⅡ-Ⅲ级发生率较国内平均水平低,而需治疗ROP、败血症的发生率相当;到2015~2020年本中心GA24-27周EPI存活率已达到西班牙2007~2013年的水平,但与日本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小胎龄EPI。本中心需治疗ROP发生率与日本2003~2011年外院出生的EPI发病率相当,但低于于日本本院出生的EPI发病率,而败血症、NEC及Ⅲ-Ⅳ级IVH发生率较日本高。结论:本中心14年超早产儿救治资料显示,救治例数和存活率都呈上升趋势,但24w及以下胎龄超早产儿存活率仍较低,败血症、IVH、NEC等合并症相较发达国家仍较高。本中心EPI产前主动干预如产前激素使用、剖宫产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小胎龄EPI救治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2007~2014年与2015~2020年两阶段对比,EPI死亡病因中败血症已取代RDS成为其死亡的首要病因,感染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本中心EPI放弃比例较高,EPI存活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仍较高,建立完善的围产体系,提高产前激素应用等比例,开展宫内转运,加强产房处理,可能更加重要。第二部分我国新生儿科医师对超早产儿救治态度问卷调查研究目的:我国新生儿医师对超早产儿救治态度的调查研究,明确我国新生儿医师对超早产儿救治态度的现状,提高我国新生儿科医师对超早产儿救治的重视程度。方法:2021年6~7月制作问卷星app调查表以通讯工具微信通过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广泛转发至所在省市新生儿专家群,进行在线调查。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市自治区对各级别及类型医院的新生儿科医师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新生儿科医师的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所属医院级别及类型等基线资料,包含超早产儿救治经验,对超早产儿救治态度及救治顾虑,是否遇到相关纠纷,复苏超早产儿的决定因素等情况。调查问卷有统一的指导语并安排专人负责问卷发放、回收和质量控制。本次研究在线收集数据,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形式,问卷所有题目都是必答题,同一设备只能提交1次。汇总后由2名专门人员整理核对。结果:回收调查问卷1066份,有效问卷1066份(100.0%),其中71.6%来自于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职称或以上占78.05%。1066名新生儿医师中82.6%有救治超早产儿的经验。43.43%的医师认为胎龄24周或以下的超早产儿应积极复苏,而56.57%的医师则认为应积极复苏的胎龄应在25周或以上。57.13%的医师认为,现今的早产儿定义已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至于早产儿应被定义的胎龄,占比顺位是胎龄24周(26.77%)、26周(22.33%)。54.32%的医师认为超早产儿放弃治疗常见或非常常见,83.3%医师认为放弃的原因是家属顾虑后遗症,69.04%医师认为当出现Ⅲ-Ⅳ级IVH时可完全接受家属放弃的决定。71.58%的医师承认有纠结是否该救治超早产儿,其中46.34%是出于对救治预后无把握,而74.77%医师同意超早产儿是否应救治的决策权应交给父母。32.74%医师表示本人或身边同事有因超早产儿应救治与否而陷入医疗纠纷的经历。关于影响超早产儿复苏决策的影响因素,认为非常重要的有出生胎龄(81.52%)、出生体重(63.79%)、父母救治意愿(67.73%)、产前激素(58.07%)、出生时活力(55.07%)。结论:我国新生儿科医师对EPI的救治重视程度仍待提高。绝大部分新生儿科医师都有救治EPI的经验,57.13%的新生儿科医师认为将早产儿定义为GA28周以上在中国现在的条件下已不合适,且医院级别越高、医师职称越高、有救治EPI经验医师比例越大、年收治EPI例数多的单位比例越大的地区,认为需要修改早产儿定义的医师占比就越大,故应下调早产儿定义的胎龄下限使之适应我国现今的医疗需求。从调查看,下调至24或25w较为合适。随着超早产儿救治数量增加和少子化趋势,我国因超早产儿带来的纠纷、伦理甚至法律层面的问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