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有些快速扩张,有些则出现了衰退甚至消失。“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聚落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空间格局和形状变化很重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景观生态学、RS、GIS等新技术逐渐运用到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中,但是聚落空间格局研究缺乏长时期的动态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971223);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重大项目(No.2020M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有些快速扩张,有些则出现了衰退甚至消失。“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聚落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空间格局和形状变化很重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景观生态学、RS、GIS等新技术逐渐运用到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中,但是聚落空间格局研究缺乏长时期的动态刻画。本文通过建立时间跨度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太康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形状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时间序列统计数据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的缺陷,总结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律,为乡村聚落发展规划提供借鉴。考虑到聚落格局的发展会受区域空间形状及特殊产业和区域开发项目的影响,因此,经过对黄淮海平原区县域尺度进行对比分析及测算发现,太康县形状最接近圆形、县城又最接近于圆形中心,且太康县不直接毗邻城市、无大型产业开发区和大型的工商业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太康县作为案例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1969-2019年近50年来太康县乡村聚落规模、聚落形状及空间格局变化特点,以期揭示聚落空间格局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太康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随机分布类型,研究期内乡村聚落经历了合并、扩大的过程,呈现集中连片、密集分布的趋势。时间上,聚落斑块密度由1969年的1.32个/hm~2下降至2019年1.07个/hm~2,其中合并的聚落斑块有862个;同时由于聚落斑块规模的扩大,斑块间距离由261.78 m减少至184.68 m,聚落斑块临近程度提高,集聚性增强。空间上,由于太康县中部县城周边城镇化发展以及东部河网相对密集的优势,使得太康乡村聚落数量空间上呈现中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特征。城关镇和毛庄镇西北部聚落用地扩展最为显著,其余乡镇聚落用地扩展其次,且沿道路扩展现象凸显。分等级聚落空间近邻分析表明,太康县各等级聚落到乡镇所在地聚落斑块的空间距离均呈现下降趋势,空间联系增强,大规模聚落与乡镇所在地聚落的空间联系呈现由弱变强的变化趋势。(2)研究期内,太康县乡村聚落呈现斑块数量减少,规模扩张明显,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的趋势,且随着距县城、乡镇距离的增加,聚落规模扩张强度不断变缓。在时间变化上,聚落规模经历了缓慢扩张(1969-1980年)、快速扩张(1980-1990年)、稍缓扩张(1990-2000)、稳定扩张(2000-2019年)的过程。在空间上,一方面,太康县乡村聚落规模主要表现为小规模聚落斑块集聚,因此全局上呈现低值集聚特征。另一方面,各乡镇聚落用地规模与密度差异较大,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聚落平均规模较小、斑块密度较高,距离县城较远的西北部地区聚落平均规模较大,斑块密度较低。聚落斑块呈现大斑块低密度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格局。(3)太康县乡村聚落形状整体上较为紧凑、规整,以近圆形和近矩形为主,且它所占比有所增加;而长条形聚落分布较少,占比有所减小。整体上,1969-2019年聚落形状在持续调整,聚落空间形状由较不规则向规则变化然后又趋于不规则的演化过程。乡镇层面聚落形状、个体聚落形状演化过程与县域保持一致。从空间分布上看,太康县东部和东北部以景观形状指数高值区为主,聚落斑块形状较不规则,而西部和东南部景观形状指数较低,聚落形状较为规则。(4)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随着距河流、道路越近,聚落斑块数量越多,聚落斑块面积占比越高。距河流2 km范围内,分布着70%以上的聚落斑块;距道路4 km范围内,分布着近64%的聚落斑块。从与县城、乡镇距离看,距县城15-20 km、乡镇2-4 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目最多,聚落面积占比最高。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乡村人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人口密度、乡村劳动力资源数等因素是影响太康县聚落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粮食总产、耕地面积等因素是影响太康县聚落面积的主控因素。县城、道路对聚落斑块面积的解释力高于河流、乡镇对聚落斑块面积的解释力。
其他文献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的提质升级具有双重重要意义。特色种植业立足广大农区资源禀赋,将产业同农户通过土地要素直接连接起来,把就业机会留给了当地农民,拓展了产业联农增收空间,把产业增值更多地留在了农村,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高效廊带。本文通过选取特色种植核心区:突尼斯软籽石榴之乡—河南省刘沟村为案例区,以探索性单案例的分析方法切入,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案例区刘沟村129户农户数据和15个
气温作为气候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起基础性作用,其变化趋势的精确性直接影响相关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研究以秦巴山地的气温与部分极端气温指数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获取的站点气温观测数据与MODIS LST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ANUSPLIN插值软件与Rclimdex软件,采用MK突变检验与趋势分析的方法定量探讨秦巴山地范围内多时空尺度下的气候变暖趋势。文章主要分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提出要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服务。这意味着到2030年,即使是社会上最贫穷和最弱势的家庭和个人都能获得现代能源。随着这一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积极进展,确保能源普及工作,从家庭的能源接入问题逐步转向家庭能源使用问题。然而,那些无法负担基本能源消费的家庭或者个人,即使接入能源设施,也有可能处于能源贫困状态。政府在制定扩大现代能源服务的政策时,需要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其的观测与感知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城市作为人口及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城市中人类活动的感知、监测与调控是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这些人类活动均分布于一定物理空间,其个体位置移动将导致目标的时空分布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平安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城市场所等小尺度开放空间部署了多个监控摄像机,这些相机均具备位置信息,其采集的数据是典型的地理视频数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旅游”为游客的旅游出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旅游景区蕴含目的地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等优质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其空间格局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度搜索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已成为景区知名度宣传和旅游者获得相关资讯的重要平台。百度平台通过
伏牛山地区是分属长江、黄河、淮河流域的丹江、唐白河、伊洛河、北汝河等河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渠首就在伏牛山地区的南阳市淅川县。伏牛山地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整个华北的南水北调输水区、输入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甚至关系着河南省生态安全。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之一,研究伏牛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人文地理学、自然
在城市存量规划时代,提升建成环境品质、识别城市贫困空间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快速准确识别内城贫困空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已有研究往往采用实地调查数据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城市贫困空间或棚户区,但存在以下问题:调查数据获取周期长、更新慢,且准确性易受质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虽然识别精度有所提升,但价格比较昂贵,还会受到“生态谬误”的影响。国际上通常采用饮食、教育、卫生和住房等指标测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是青藏高原向我国地形第二阶梯的过渡区域,具有明显的气候过渡带特征,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树木年轮因其定年精准、连续性强、分辨率高、样本易于获取和复本量大等特点,成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川西高原因地理位置特殊,森林资源丰富,开展树轮气候重建研究相对较早,但多数树轮研究都集中在川西高原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的树轮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根据川西高原南部螺髻山地
村域经济作为乡镇经济与城镇、区域经济的“底层”支撑,对增强新型城镇化向“底层”的传递意义重大,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促进乡村经济的繁兴,激活乡村经济的活力,对促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耦合交织影响意义重大。行政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推进单元,因此推动村级尺度经济振兴,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能为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精细化推进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镇域经济作为我国底层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区域协调、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在“三农”发展质量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新时期,镇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助推效用。黄河流经的农村地区居多,地区的镇域经济发展更具代表性。此外,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至国家重大战略层面,可见黄河流域的振兴发展对于我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