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以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左右配对的14具髋关节标本,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宽度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在模拟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 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差异无意义。 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上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二.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试图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方法: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CS)、髋臼重建钢板(RP)以及重建钢板+两枚皮质骨螺钉(RP+CS)等三种内固定方法分别固定每一组骨折,然后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一的分离位移以及分离3turn时的载荷,以比较每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结果:载荷下,髓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统计学显示 CS组与 RP、RP+CS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刀 1),而RP组与CS+RP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人 结论:骸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以y较为理想,单纯CS力量不足以维持骨折块的稳定,而在RP之外再加两枚CS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