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壁骨折及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x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以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左右配对的14具髋关节标本,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宽度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在模拟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 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差异无意义。 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上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二.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试图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方法: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CS)、髋臼重建钢板(RP)以及重建钢板+两枚皮质骨螺钉(RP+CS)等三种内固定方法分别固定每一组骨折,然后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一的分离位移以及分离3turn时的载荷,以比较每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结果:载荷下,髓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统计学显示 CS组与 RP、RP+CS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刀 1),而RP组与CS+RP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人 结论:骸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以y较为理想,单纯CS力量不足以维持骨折块的稳定,而在RP之外再加两枚CS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股骨髓内操作与脂肪栓塞发生的关系,以及改进操作技术、改良手术器械、选用新型材料对降低术中和/或术后脂肪栓塞发生率的作用。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外伤后组织存留的
目的: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多发病之一。在颅脑损伤后,如何判断患者受损伤的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一直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东亚模式。这三大模式的“同一性”是都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其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
<正>《中国循环杂志》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
现代教育已经从原先单一的使用黑板和粉笔教学的模式转入到使用科技开展教学的崭新时代,这样的转变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使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够提升地理学
系统设计中,需要对管网进行水力计算,来指导管网布置.本文针对已经确定流量的冷却净化系统管网,通过PIPENET软件对管网进行管径选型、压降计算等仿真分析,确定了适宜的管道尺
目的 研究三种致痛痒介质(P物质、肥大细胞、组织胺)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增生及其痛痒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
陈国平教授新著《顾客为什么抱怨——服务企业顾客抱怨管理新视角与新框架》,运用自我概念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顾客服务失误认知和抱怨动机产生的新框架,探讨了服务失误时顾客
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彰显其特有的教学魅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教学的优势,科学整合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前禁饮禁食12小时与术前禁食12小时而禁饮仅2小时,对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将ASAⅠ或Ⅱ级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