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为可溶性岩石,微生物可以通过影响岩石的溶蚀作用,促进岩石风化,加速成土,提高土壤肥力,加速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本研究以云南建水岩溶地区人工林阔叶林桉树、针叶林云南松、天然阔叶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六个样地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全面了解岩溶地区的土壤环境;通过测定自然条件下的碳酸盐岩试片的失重率,探究自然条件下岩溶地区的溶蚀效应;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混菌培养对溶蚀试片的溶蚀效应;分离筛选具有较强溶蚀能力的菌株,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该菌株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碳酸盐岩溶蚀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云南建水地区土壤的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地区,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岩溶区的土壤酶活性大于非岩溶区;在旱季和雨季,土壤酶活性与水分、有机质和pH呈正相关;(2)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岩溶与非岩溶地区以及不同植被下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发现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岩溶地区,放线菌纲和散囊菌纲的相对丰度较高,云南松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天然次生林较为相似;受植被因素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波动较大。2.通过测定自然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试片的失重率,及室内模拟实验探究混合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效应,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在同一样地中,雨季的溶蚀效应较快,在同一季节中,人工林云南松的溶蚀效应最大;(2)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群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效率大于非岩溶地区,可能是由于地质条件对微生物具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导致微生物的功能存在差异;(3)加入微生物的处理组的溶蚀效果均好于培养基对照组,说明微生物可以促进碳酸盐岩的风化、促进成土。3.通过对产碳酸酐酶微生物进行筛选及盆栽实验的研究,(1)本实验初筛菌株105株,通过对CA活性的测定以及菌株溶蚀效应的测定,最终选取1株溶蚀效应较强的KS289,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该菌为Serratia marcescens。(2)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菌株对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及溶蚀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S289的加入可以调节微生物菌群对6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同时促进碳酸盐岩的溶蚀效应。其中施入菌液的云南松溶蚀效率最高,可能该菌株与云南松的共生作用较强,可以有效促进溶蚀作用的发生。本研究为全面了解岩溶地区土壤状况、微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依据,加速了微生物在岩溶地区促进成土方面的应用,从而有助于实现植被与微生物在岩溶区环境治理方面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