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评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后患者心理社会状态的改变,探讨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及解决的方案。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铜陵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阳性的84例H.pylori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0.3±11.4岁。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中13C-UBT阴性的健康人群8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9.7±12.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饮食及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研究组84例H.pylori感染患者入院后均给予H.pylori根除治疗,总疗程结束4w后复查13C-UBT,对根治成功、13C-UBT检测阴性者再次采用SCL-90和SF-36量表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H.pylori感染者与健康人群的SCL-90评分相比较,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恐惧方面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ylori感染者与健康人群的SF-36评分相比较,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得分明显下降,与健康人群相比较具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84例H.pylori感染者除2例H.Pylori根除治疗失败外,其余82例均根治成功。对根治成功者治疗前后的SCL-90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恐惧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82例根治成功者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患者的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得分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ylori感染可使患者出现明显的负性心理,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恐惧方面。2.H.pylori感染后,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得分减少,生存质量明显下降。3.根除H.pylori后,可获得良好收益,患者不良的负性心理得到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4.临床在进行H.pylori感染的诊治时,要充分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对伴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应列为H.pylori的根除对象,必须给予H.pylori根除治疗。并且,要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否和生存质量有无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疗效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