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刺激野ERP成分的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不同视野缺损时视觉信息处理的特征和差异,以期为视野功能的客观评定方法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Oddball模型的三刺激主动反应实验模式,分别对20名(40只眼)正常视功能被试单眼进行刺激,选用五组视角分别为5°、10°、20°、30°、60°视野或缺损刺激图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其ERP结果。结果:(1)P1主要分布于枕颞区,随视野增大,潜伏期延长、振幅非线性增高,大于20°视野时潜伏期、振幅呈相反变化趋势;随缺损增大,潜伏期变化不明显、振幅呈非线性降低,大于30°视野时振幅降低不明显。(2)N1头皮分布广泛,潜伏期从前向后逐渐延长,振幅在5°、10°、20°视野时枕区最高,在30°、60°视野以及中央缺损刺激时枕区最低;随着视野或缺损增大,N1潜伏期延长、振幅增高。(3)P2主要分布于前额脑区,5°、10°、20°视野较30°、60°视野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随中央缺损增大,P2潜伏期逐渐延长、振幅变化趋势不明显。(4)N2头皮分布广泛,5°、10°、20°视野或缺损N2振幅在中央区最高,30°、60°视野或缺损在顶区最高;随视野或缺损增大,N2呈潜伏期延长、振幅增高趋势。(5)P3主要分布于顶枕区,60°、30°较5°、10°、20°视野或缺损P3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结论:(1)不同视野间N1、N2头皮分布存在差异。(2)ERP各成分与刺激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趋势是:距视野中央越远潜伏期越长,N1、N2振幅越高,P1、P2、P3振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