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 VE)对上颌窦区域解剖结构和种植区牙槽骨密度测量的意义,并与真实内镜相比,螺旋CT仿真内镜对评估上颌窦内提升手术前后窦底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①以ZAC (ZygomaticAlveolar Crest)线为基准,对上颌窦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包括上颌窦内壁前后、左右径;上颌窦底最低点位置;窦内分隔。②上颌后牙区模拟种植,测量模拟种植体部位牙槽骨的HU(Hounsfield Unites)值,同时测量模拟种植体周围起支持作用的环状区域牙槽骨的HU值,并根据lekholm和Zarb的分类法确定相对应区域的牙槽骨骨密度分类。③仿真内镜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前与术后上颌窦底形态改变,内提升高度及窦底种植体表面覆盖软硬组织的厚度。④内镜辅助下同期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术中密切观测上颌窦底粘膜的改变及窦底形态的改变,术后螺旋CT仿真内镜影像与术中所采集的内镜手术录像资料相对比。结果:6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经过螺旋CT测量,①以ZAC线为基准,上颌窦的前后径为29.38±4.99mm,上颌窦左右径为18.17±3.43mm,窦底分隔11例(18.33%),上颌窦底最低点位置: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间的是52例(86.7%),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的是8例(13.3%),窦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种植有效牙槽骨高度)5-8mm,平均6.5mm。若上颌窦底到牙槽嵴距离在5-8mm之间可以选取上颌窦内提升,若<5mm,则需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或者onlay植骨技术。②环状带区域牙槽骨的平均骨密度(HU值)为666.26±161.57,高于模拟种植体所在位置的平均骨密度值580.75±151.68(P<0.01)。③螺旋CT仿真内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颌窦内呈现不规则锥形结构,影像类似于真实内镜的图像。模拟手术评估后共植入73枚种植体。选取2例典型病例,内镜辅助下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术中观察上颌窦底粘膜及窦底形态的改变。直至手术结束,上颌窦底粘膜完整,无破损,上颌窦底形态局部隆起呈“帐篷状”。④术后螺旋CT仿真内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颌窦底内提升后局部隆起的“帐篷状”改变。三维软组织可见隆起部位覆盖完整的上颌窦粘膜,重建后结果与术中真实内镜所见情况相同。73枚种植体提升上颌窦底3±1.5mm,窦底种植体表面覆盖软硬组织的厚度2.5±0.8mm。结论:①螺旋CT扫描不仅可以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还可以对软组织进行重建,多角度清晰显示上颌窦内及窦底形态结构。②螺旋CT仿真内镜对模拟种植体周围环形区域的牙槽骨密度的测量,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与种植义齿支持密切相关部分的牙槽骨密度状况。③螺旋CT仿真内镜可以模拟进入一般内镜较难插入的上颌窦腔内,获得与真实内镜相似的逼真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