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影视作品凭借着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良好的视听体验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形式,因其真实性、记录性、趣味性成为各个国家用来宣传自身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纪录片只有凭借优秀的翻译字幕才能提高其在国外观众中的接受度。然而,国内外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纪录片翻译策略的研究,无法为字幕翻译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2011年,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结合东方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系统地对翻译原则、方法、过程以及标准做出了新的解释。近年来,生态翻译学也吸引了译学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其理论构架尚未完善,生态翻译学仍具有解释及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对国内纪录片字幕翻译进行研究。笔者选取了CCTV-4播出的纪录片《远方的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字幕翻译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及译本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译者很好的适应了《远方的家》的字幕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通过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性转换;从读者反馈、译者素质及多维度转换程度来看,译本属于整体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作。本研究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及指导意义,对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及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做出了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