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国内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以《远方的家》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影视作品凭借着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良好的视听体验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形式,因其真实性、记录性、趣味性成为各个国家用来宣传自身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纪录片只有凭借优秀的翻译字幕才能提高其在国外观众中的接受度。然而,国内外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纪录片翻译策略的研究,无法为字幕翻译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2011年,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结合东方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系统地对翻译原则、方法、过程以及标准做出了新的解释。近年来,生态翻译学也吸引了译学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其理论构架尚未完善,生态翻译学仍具有解释及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对国内纪录片字幕翻译进行研究。笔者选取了CCTV-4播出的纪录片《远方的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字幕翻译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及译本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译者很好的适应了《远方的家》的字幕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通过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性转换;从读者反馈、译者素质及多维度转换程度来看,译本属于整体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作。本研究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及指导意义,对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及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其他文献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行军,长征道路上的艰苦卓绝为一个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做了最伟大的奠基。在这次“历史大行军”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结下了生死之交。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张宗逊与彭德怀万里长征期间的革命交往及战斗历程,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1908年生,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任红军第四军连长、第一方面军
翻译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又迎来了“生态转向”的契机。在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者主张译者隐形时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剧坛的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三次普利策戏剧奖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西方学者对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他在美国戏剧史仍至世界戏剧史上的地
翻译生态环境是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目前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见雏形,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翻译、公示语翻译以及口译等翻译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
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还有助于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因此在学术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