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猪的哺乳期背膘损失与其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然而哺乳期背膘损失的最佳范围一直以来并未有确切标准,其候选基因研究也十分匮乏。最近的研究表明,FSHR基因具有调控动物脂肪沉积的新作用机制。鉴于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作为哺乳期脂肪沉积和分解代谢的动态平衡的表型体现,探索该基因多态性与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的关联,将为猪FSHR基因调控脂肪沉积新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因此,本文以大白猪为实验材料,分析了1178头母猪共6个胎次的后续(下一胎次)产仔数、断奶发情间隔等繁殖性状在哺乳期背膘损失组间差异,并进一步开展了FSHR基因多态性与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的关联研究。结果如下:根据哺乳期的背膘损失情况,将实验母猪分为6组:<0、0~1、1~2、3~4、5~6、>6 mm,与繁殖性状展开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从头胎到第六胎的所有胎次中,哺乳期背膘损失均与产仔数性状存在显著关联(P<0.05)。综合6个胎次的结果可知,背膘损失第4、5、6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第1、2、3组(P<0.05),第4组(3~4 mm)总产仔数最高,达13.54头,比第1、2、3组分别高出1.90头、2.29头、1.63头。虽然各个胎次中各组间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性状有时也出现显著差异,但6个胎次总体分析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从对断奶发情间隔的影响分析可知,各组断奶发情间隔范围为4.79~4.93天,无论是各个胎次还是6胎总体分析,各断奶发情间隔组间均未存在显著差异。对大白猪FSHR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该基因存在9个SNP位点,其中有4个为错义突变,分别为c.40T>G、c.74C>G、c.1166C>T和c.2006A>G。将此4个错义突变位点与哺乳期背膘损失及其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发现,c.1166C>T位点与初产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存在显著关联(P<0.05),其它3个SNP位点与哺乳期背膘损失关联不显著。c.1166C>T和c.2006A>G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经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度均差异显著(P<0.05),而与初产母猪的分娩前背膘厚度差异不显著,这4个错义突变位点与产仔数都存在显著关联(P<0.05)。综上所述,实际生产中约有85%的大白猪哺乳期背膘损失集中在1~6 mm范围内,将哺乳期母猪的背膘损失控制在3~4 mm范围,可以获得更高的总产仔数;FSHR基因错义突变位点c.1166C>T与初产母猪背膘损失显著关联(P<0.05),验证了FSHR基因具有调控猪背膘沉积的作用,可作为母猪背膘损失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展研究。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实际生产中哺乳期母猪的膘情控制提供了基础参数,还为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控制提供了潜在分子标记,为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