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2年至今地处柴达木盆地东沿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现和发掘了大批年代在5—8世纪的墓葬,其中出土大量精美丝织物、金银器和木器,尤其一些木棺板画的出土引起了很多学者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史料的缺载,加之科学发掘不足,使得学者们对海西地区这批古代墓葬围绕墓主族属,产生诸多争议。从墓葬形制、葬具使用、殉牲习俗以及随葬品等方面看,海西地区这批古代墓葬中主要包括汉、鲜卑、吐蕃三种文化因素,同时也不乏一些来自西方的丈化因素。在这几种文化因素中,尤以鲜卑文化和汉文化因素持续时间最长,占据主导地位。以德令哈市巴音郭勒河及宗务隆山南麓为中心,年代较早(5—6世纪)的墓葬中主要体现出汉和鲜卑文化因素对其深刻的影响。这些年代较早的墓葬在墓葬形制上主要表现为竖穴木椁墓的出现和长期使用,葬具上则以头大尾小的梯形木棺的长期使用为标志。而以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为界,海西地区以都兰察罕乌苏河流域热水墓地为代表的,年代在公元663年及其之后的墓葬,则越来越多的受到吐蕃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墓葬布局、梯形封土的使用,以及长方形殉葬坑的出现。但吐蕃文化因素的逐渐增多,并未替代汉和鲜卑文化因素在海西地区5—8世纪墓葬中的主导地位。墓葬文化因素不仅决定于墓主族属,同样也可能是不同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所以对海西地区这批古代墓葬墓主族属的判定,首先应以时代背景为前提,整合梳理其墓葬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其中占主导地位文化因素的界定要准确。如此才能使我们对海西地区这批古代墓葬,包括墓主族属在内的诸多问题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