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铭是释氏的志幽文字,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涉佛文体。塔铭出现得很早,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雏形,此后不断演化,渐成规模。唐代是塔铭创作极为繁盛的时期,有众多文学家参与其中,如李邕、王维、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皎然等等,这些文学巨匠参与写作,无疑使得唐代塔铭体制渐备、变化转多,更具思想性、文学色彩和欣赏价值。我们翻检各种唐代文献总集,共查找出唐五代时期的塔铭四百余篇,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文献资料。从地理分布上看,当时这些塔铭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及其近郊区域;此外,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构成了塔铭的两条分布带;而以相州、沙州和韶州为中心,又形成了唐代塔铭分布在北、西、南的三个分中心。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悠长岁月,陵谷变迁、风雨蚀化,以及人为损毁、战乱兵燹等等磨难,唐代塔铭石刻只有极少数留存至今,这成为石刻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本文主要从文学、社会文化学、佛教史等角度,对唐代的塔铭文献做概论式介绍。唐代塔铭的内容,除了要记载塔主的生卒年月、籍里族出、个人行迹外,通常还会写明塔主的教派思想、传承世系、生平荣耀及其所处时代的重大涉佛事件。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唐代塔铭反映了佛徒的基本生存理念,一方面是精神上追求“空”的佛学理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取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而显现出的现实思维特点。唐代塔铭的写作特色,首先是在文体上形成了前“序”后“铭”的写作模式。“序”用以记叙高僧生平功德,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铭”的内容则是对高僧的褒扬,相当于文末附上的颂词。序文既有骈体,也有散体;铭则一定是韵文。其次,在行文中,唐代塔铭有两大特点,一是好发议论,二是使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品貌德识。关于塔铭的作者,我们依其身份,初步分为佛门弟子和文人官吏两大类。大体讲,佛门弟子写的塔铭世俗心很重,他们或看重塔主生前的地位、荣耀;或吹捧亡者的神异力量,以迷惑世俗人心;或情谊拳拳,痛切哀恨亡友的辞世。总之,佛徒应有的“万法皆空”的理念,在这些写塔铭的和尚笔下,是极少流露出来的。文人官吏为佛徒撰写塔铭,这在唐代也很常见。其中,官员们撰写塔铭,或为家族中出家的亲人写塔铭;或因为迷信神异之术,而作肤浅的铭文;或是真正体悟了佛理妙道,出于尊崇而为高僧写塔铭。总之,他们写作塔铭的动机和心态差异很大。而文人写作塔铭,则普遍深入佛理。本文重点分析了王维、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撰写的塔铭,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宗派倾向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余论部分,第一篇,我们重点依据塔铭文献,对禅宗史上著名的“定祖之争”的经过与原因加以解析。第二篇,我们分析了朝鲜塔铭中的汉文化元素,认为半岛塔铭是以唐代塔铭为典范的,在佛教思想、人物刻画手法、行文特色等方面,都明显借鉴了唐人塔铭的写作经验。总之,塔铭发展到唐代才真正进入了成熟期,这一时期塔铭的结构模式、写作特点,以及作品流露的佛教理念,作者对佛教的把握与认知等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