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与MRI诊断价值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并着重探讨其动态增强方式与病理结构的关系,以期获得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资料与方法:
1.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检查资料与56例CT检查资料。
2. MR动态增强扫描采用2D FMSPGR序列(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及THRIVE序列(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citation),21例均行延迟扫描;56例CT检查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0例行延迟扫描。
结果:
1.巨块型和结节型表现类似,52例CT平扫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不规则低密度病灶;19例MR平扫T1WI瘤灶呈低信号;T2WI瘤灶呈不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瘤灶周围可见扩张胆管呈串珠样改变。弥漫型4例CT平扫表现为肝内广泛分布小圆形低密度灶,或肝脏普遍增大并密度不均匀减低。弥漫型2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广泛分布长T1长T2信号小结节,病灶大小基本一致。
2.动态增强扫描,71例巨块型和结节型于动脉期多表现为瘤灶边缘淡薄不均匀强化;静脉期瘤灶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瘤灶持续强化。6例弥漫型PCC动脉期呈轻度边缘性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静脉期病灶显示更清晰。
3. PCC动脉期多无明显强化,延迟期PCC多明显强化。
4 .PCC常伴有瘤内含有胆管征、肝内胆管扩张及淋巴结转移。
5. 77例PCC肿瘤中,7例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70例诊断为中一低分化腺癌。
结论:
(1)PCC 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不规则形的等低混杂密度影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常表现为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PCC病例多明显强化。
(2)PCC MR平扫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规则混杂高或稍高信号。动脉期瘤灶边缘多见淡薄环形强化。延迟期PCC病例多明显强化。
(3)PCC易发生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内常含胆管、肝内胆管扩张,“串珠征”为PCC较特殊征象。
PCC CT与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较明显,不仅可揭示其血供特点及病灶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而且还可以反映病灶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可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第二部分、周围型胆管细胞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TACE术后碘油沉积与其病理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TACE治疗的9例胆管细胞癌影像资料,并搜集肝细胞癌20例、肝转移瘤26例行TACE治疗的影像资料作为对比,复习文献,对碘油分布的形态进行统计及分析。
结果:
1.周围型胆管细胞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较不满意,表现为少量点片状沉积,或边缘部少量沉积,轮廓不完整。
2.周围型胆管细胞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肝细胞癌、富血供转移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48.000,P值=0.001;胆管细胞癌碘化油沉积与少血供转移瘤组无明显差异,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46.500,P值=0.386。
3.本组胆管细胞癌半年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6.7%。有效率为11.1%(1/9),稳定型为66.7%(6/9),22.2%(2/9)恶化。
结论:
1. PCC 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较不满意。
2. PCC碘化油沉积与肝细胞癌、富血供转移瘤组有显著差异,与少血供转移瘤无明显差异。
胆管细胞癌为低血供肿瘤,栓塞疗效不佳,偏向于局部治疗、持续灌注化疗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