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南一榆科地区处于深县凹陷的东南部,具体位置夹持在孙虎断裂与旧城北断裂之间,其南部为衡水断裂一孙虎断裂,北边为旧城北断裂且紧邻刘村低凸起,西边与白宋庄洼漕区相接,东部临近饶阳凹陷,是一个下隆、上陷的复杂背斜,其发育受复杂的断裂系统控制,属于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类型。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的早期因经历广泛的湖侵而形成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沙一段地层即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由于本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且构造破碎、断层发育多且断块小的特点,同时储层在横向上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油田的滚动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研究区油井具有见水快,无水采油期短、含水上升快、油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产能建设,因此迫切地需要更精确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本区储层的预测和有利区的开发,以提高产量和开采效率。
本文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区域沉积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取心、地震、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井-连井-平面-空间展布”的研究思路,对沙一段地层沉积相、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展布特征,研究砂体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确定沉积体系,总结沉积演化规律,建立沉积相模式。
具体的研究步骤为:在对研究区内沙一段层位界定和统一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沉积物源以及相标志的研究,确定本区发育的沉积相类型。进而对研究区内取心井的岩屑录井资料以及钻井资料进行精细的沉积学研究,细分取心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确定出各类沉积微相在本区所特有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研究区岩一电定量解释模型。以测井相模式为基础实现对未取心井沉积微相研究,结合不同单井沉积微相纵向上划分,进一步确定各井所反映的沉积相类型。在上述单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单井纵横向上的连井对比,明确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沉积微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总结沉积微相演化规律,进而建立沉积相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总结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根据地震资料和标志层识别出沙一段地层的顶底界面,综合分析取心、测井、录井等资料,进一步将沙一段地层细分为四个油组,建立等时的成因地层格架。
2、采用岩屑组合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地层厚度、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地比等多种物源分析方法,综合确定沙一段物源主要来自深南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榆科地区的西北部。
3、对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沙一段同沉积期的古地形起伏很大,地形复杂。地貌总体上呈现“南北分区、两翼不对称、南缓北陡”的古地貌格局。
4、运用岩心观察结果和录井资料,对研究区沙一段的主要相标志(颜色)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为水下沉积环境。
5、深南地区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五种类型;榆科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深南、榆科结合部发育湖泊相的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亚相,微相类型有滩砂微相、湖泥微相和浊积体微相三种类型。
本文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区域沉积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取心、地震、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井-连井-平面-空间展布”的研究思路,对沙一段地层沉积相、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展布特征,研究砂体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确定沉积体系,总结沉积演化规律,建立沉积相模式。
具体的研究步骤为:在对研究区内沙一段层位界定和统一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沉积物源以及相标志的研究,确定本区发育的沉积相类型。进而对研究区内取心井的岩屑录井资料以及钻井资料进行精细的沉积学研究,细分取心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确定出各类沉积微相在本区所特有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研究区岩一电定量解释模型。以测井相模式为基础实现对未取心井沉积微相研究,结合不同单井沉积微相纵向上划分,进一步确定各井所反映的沉积相类型。在上述单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单井纵横向上的连井对比,明确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沉积微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总结沉积微相演化规律,进而建立沉积相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总结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根据地震资料和标志层识别出沙一段地层的顶底界面,综合分析取心、测井、录井等资料,进一步将沙一段地层细分为四个油组,建立等时的成因地层格架。
2、采用岩屑组合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地层厚度、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地比等多种物源分析方法,综合确定沙一段物源主要来自深南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榆科地区的西北部。
3、对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沙一段同沉积期的古地形起伏很大,地形复杂。地貌总体上呈现“南北分区、两翼不对称、南缓北陡”的古地貌格局。
4、运用岩心观察结果和录井资料,对研究区沙一段的主要相标志(颜色)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为水下沉积环境。
5、深南地区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五种类型;榆科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深南、榆科结合部发育湖泊相的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亚相,微相类型有滩砂微相、湖泥微相和浊积体微相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