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榆科地区沙一段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南一榆科地区处于深县凹陷的东南部,具体位置夹持在孙虎断裂与旧城北断裂之间,其南部为衡水断裂一孙虎断裂,北边为旧城北断裂且紧邻刘村低凸起,西边与白宋庄洼漕区相接,东部临近饶阳凹陷,是一个下隆、上陷的复杂背斜,其发育受复杂的断裂系统控制,属于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类型。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的早期因经历广泛的湖侵而形成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沙一段地层即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由于本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且构造破碎、断层发育多且断块小的特点,同时储层在横向上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油田的滚动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研究区油井具有见水快,无水采油期短、含水上升快、油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产能建设,因此迫切地需要更精确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本区储层的预测和有利区的开发,以提高产量和开采效率。
  本文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区域沉积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取心、地震、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井-连井-平面-空间展布”的研究思路,对沙一段地层沉积相、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展布特征,研究砂体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确定沉积体系,总结沉积演化规律,建立沉积相模式。
  具体的研究步骤为:在对研究区内沙一段层位界定和统一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沉积物源以及相标志的研究,确定本区发育的沉积相类型。进而对研究区内取心井的岩屑录井资料以及钻井资料进行精细的沉积学研究,细分取心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对应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确定出各类沉积微相在本区所特有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研究区岩一电定量解释模型。以测井相模式为基础实现对未取心井沉积微相研究,结合不同单井沉积微相纵向上划分,进一步确定各井所反映的沉积相类型。在上述单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单井纵横向上的连井对比,明确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沉积微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总结沉积微相演化规律,进而建立沉积相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总结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根据地震资料和标志层识别出沙一段地层的顶底界面,综合分析取心、测井、录井等资料,进一步将沙一段地层细分为四个油组,建立等时的成因地层格架。
  2、采用岩屑组合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地层厚度、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地比等多种物源分析方法,综合确定沙一段物源主要来自深南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榆科地区的西北部。
  3、对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沙一段同沉积期的古地形起伏很大,地形复杂。地貌总体上呈现“南北分区、两翼不对称、南缓北陡”的古地貌格局。
  4、运用岩心观察结果和录井资料,对研究区沙一段的主要相标志(颜色)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为水下沉积环境。
  5、深南地区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五种类型;榆科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深南、榆科结合部发育湖泊相的滨浅湖和深湖-半深湖亚相,微相类型有滩砂微相、湖泥微相和浊积体微相三种类型。
其他文献
城市地铁建造过程中,难免要穿越江、河、湖泊乃至海洋等特殊区域。特别在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水系发达,软黏土分布广泛,许多过江地铁往往穿越深厚的软土层。地铁列车产生的动力荷载容易引起软黏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越江地铁上覆土层变动以及水位变化明显,加剧了地铁隧道的工后沉降问题;由于越江地铁隧道位于水下,若隧道的变形过大,将导致渗漏、错台等病害,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越江地铁荷载作用下软黏土
学位
在高速冲击荷载下,由于应力波的传播和反射叠加,将在结构构件中形成拉应力区,导致结构材料在加载面的背面发生动态拉伸破坏,即层裂。水泥基材料抗拉强度低于其抗压强度,更易发生层裂。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Ultra 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在静态荷载下表现出了优异的拉伸性能,但其在高速动态荷载下的拉伸性能尚不明确。因此,研究UHTCC的层裂
学位
本文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测井解释成果,以构造几何学、地球运动学、动力学等理论观点为指导,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系统详细解析孔南地区中、古生界逆冲推覆带结构、断裂构造特征、各段典型构造样式及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  在中古生界叠置盆地的构造解析研究中,在过井剖面及网格状地震-地质大剖面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精细解释分析主要构造界面以及不同深度构造图,揭示了中、古生界叠置盆
学位
本文以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研究沉积相为主要内容,以迈陈凹陷徐闻地区涠洲组为研究目标,综合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沉积相分析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针对迈陈凹陷徐闻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物源等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该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测井相与地震相的研究,以研究区目标层段的岩芯资料为基础,通过岩芯相的分析,结合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单井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
学位
雷家.高升碳酸盐岩带位于陈家洼陷的西北部,区内岩性复杂,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粒屑云岩为薄互层状,平铺于房身泡组玄武岩之上。火山角砾岩多发育于陈家洼陷、陈家断层下盘。由于洼陷多期断裂活动和基底构造活动的改造,使区内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火山角砾岩裂缝发育,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并紧临陈家洼陷,经多年的勘探实践证实陈家洼陷具充足的油气供给条件,因此该区油源条件优越。雷家地区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勘探程度较低
学位
麻黄山西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中段的西部地区,研究区的西部为西缘冲断带中段一马家滩段与天环向斜中段连接过渡的部位。其构造作用在受断裂作用影响下的二级断块背斜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主要控制作用,局部以背斜、断块及鼻状构造为主要的地质构造。研究区目的层段为长6、长8油组,平面控制面积120.8km2,累计埋深2400-2900米,完钻探井44口,均有良好油气显示。  延长组长6、长8油组以岩性油藏为
学位
马厂北部复杂带油气储量丰富,但由于构造极复杂,认识难度大,地层对比相当困难,导致开发效果很差。要达到提高动用地质储量,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就必须重新进行落实构造等基础研究。  由于该区断层控制程度低,构造不清,一直未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构造体系及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不够,特别是油藏描述精度不够制约了该地区的油藏评价及新区产能建设。本次处理解释就是通过开发出的多尺度分析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处理其地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北面紧邻大巴山前缘推覆构造带,面积1116km2。普光气田主体陆相位于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黄金口构造带普光—双石庙北东向构造带的北端,介于大巴山推覆带前缘断褶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之间。本区陆相地层同四川盆地基本相似。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区除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外,三叠统发育的陆相层系亦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本论文针对普光地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进行研究,从构造、沉积相、储
学位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当今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在地质构造探测、地震的预报、石油天然气勘探、矿产普查和勘探、地质工程、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和海洋地球物理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三维反演慢慢的在实用化。由于三维反演程序运行平台与用户操作平台的差异,可能使操作反演程序变得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分析三维反演运行平台和用户运行平台之间的
由于镇巴地区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属中高山区,施工十分困难,导致地震地质资料不完善难以确定构造模式,而电法勘探具有仪器轻便,施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故此次利用以电法勘探为主,结合重力、磁力、地震资料对工区进行地层特征,构造模式,生储盖组合以及储层油藏特征描述的地质综合解释。  对于重力资料的处理利用统一公式进行4项改正:正常场改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以及高程项校正。其中中间层和地形改正中的地壳密度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