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地铁循环载荷作用下软黏土动力特性与微观试验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地铁建造过程中,难免要穿越江、河、湖泊乃至海洋等特殊区域。特别在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水系发达,软黏土分布广泛,许多过江地铁往往穿越深厚的软土层。地铁列车产生的动力荷载容易引起软黏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越江地铁上覆土层变动以及水位变化明显,加剧了地铁隧道的工后沉降问题;由于越江地铁隧道位于水下,若隧道的变形过大,将导致渗漏、错台等病害,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越江地铁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越江地铁的长期沉降控制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双向动三轴试验对越江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孔压、累积应变以及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有效围压及径向循环应力比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建立了越江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软盘土孔压和轴向累积应变模型;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系统对循环加载前后的软黏土试样微观孔隙的大小及分布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并根据孔隙的定量参数与宏观动力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土体宏观性质变化的机理。得到如下结论:
  (1)越江地铁周围土所受到围压变化较大,采用动三轴试验对越江地铁荷载进行模拟时围压的作用不能忽视。已有的研究中采用双向动三轴试验对地铁列车荷载进行模拟的研究相对较少,所采用的波形也与列车循环荷载具有一定的差异。
  (2)越江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孔压发展呈现出"急剧上升-增速减缓-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增大循环加载过程中的有效围压,孔隙水压力会上升;孔隙水压力的稳定值随着径向循环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际工程中若将地铁循环荷载视为单向荷载将低估了其在土体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大小。采用二次对数模型对越江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软薪土的孔压发展进行模拟,模型综合考虑了径向循环应力比和有效围压的影响,能够为越江地铁工后沉降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3)越江地铁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轴向应变先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大,随后应变累积的速率逐渐减缓,最终应变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有效围压越大土体产生的累积应变越小,说明围压对于土体具有增强作用;径向循环应力比越大,土体轴向累积应变越小。提出越江地铁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应变累积的显式关系式,对于越江地铁长期工后沉降控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循环加载过后,土体的渗透系数有所下降;循环荷载过程中围压与径向循环应力比对渗透系数损失比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土体的渗透系数损失比与土体的轴向累积应变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即轴向应变增大,循环荷载导致的渗透系数损失比也出现增大的趋势。
  (5)越江地铁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孔径分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孔隙显著减少,小孔隙所占比例上升;原重塑土样的孔隙呈"双峰"分布,力口载后的试样大多呈"单峰"分布。减小越江地铁荷载过程中的有效围压,土体内的大孔隙减少、小孔隙增多;减小循环荷载过程中的径向循环应力比,土体呈现出小孔隙比例上升、大孔隙相对减少的趋势。分析越江荷载作用后孔隙大小与宏观动力特性的相关性,得到越江地铁循环荷载下平均孔径与轴向累积应变之间具有负相关性,说明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原先的连接被破坏,孔隙变得破碎,从而产生轴向累积应变。越江地铁循环加载后土体渗透系数的损失比与土体平均孔径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由于布设成本低、使用灵活、部署广泛等优势获得工业测控领域的高度重视。根据对网络性能要求从低到高,国际自动化协会将工业应用分为监视、控制和生产安全三个等级。市场调研公司ON World关于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WSNs)的最新报告,以及IEEE旗舰期刊P
毫米波通信及大规模多天线(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系统的关键技术,当使用毫米波宽频带及Massive MIMO迫零波束赋形技术后,系统吞吐量可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异构网络作为5G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多小区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极大,这些行为数据可以用来客观评价学生,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成绩,规划职业,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因此识别师、生的课堂的教、学行为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针对课堂环境这一复杂背景下行为识别的研究刚刚开展,本文研究了数字图像处理识别课堂背景的起立、
学位
燃煤电站锅炉发电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锅炉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长期以来影响着空气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随着“智慧电厂”的建设,火电厂运行的数据存储量在不断地扩大。如何有效地利用电厂的大规模历史运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锅炉燃烧热效率且降低NOx排放是电厂考虑的重点。  本文针对某电厂燃煤锅炉,首先对其大规模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应用高斯混合
学位
得益于互联网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图像数据也随之迅速增加。如何对大规模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并快速获取到所需图像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一项热门的研究内容。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由于需要对图像数据进行大量的人工标记而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标记的强主观性使得检索效果和预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逐渐成为图像检索方法研究的主导方向。传统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提取图像的低层特征并
学位
主次结构体系是由提供主要承重能力及抗侧能力的主结构与仅承担自身荷载的次结构组成,并能高效协同工作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新型主次结构中构件类别多、功能属性复杂,其力学特性、屈服失效机理及失效模式优化等方面与常规结构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常规结构的抗震设计概念对其并不完全适用,限制了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在分析该结构体系受力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合理地震失效模式,并给出实现合理地震失效模式的主动
学位
现阶段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基于抗震概念设计,并通过结构薄弱楼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来实现的。这种抗震设计方法仅仅通过薄弱层变形验算来被动把控结构的大震性态,无法体现结构地震失效模式的合理与否,难以确保大震作用下结构合理失效模式的形成。所以亟需发展一种基于失效模式的大震设计方法,依据结构预期失效过程中的损伤性能进行大震性态设计,实现结构合理地震失效模式的主动调控。为此,本文在确
学位
由于金属材料内部的结构不均匀,金属材料在承受循环荷载的时候,材料内部的应力或应变会随着循环周次的上升不断地局部化,局部化严重的区域往往是微裂纹萌生和发展的位置。从这一角度观察并展开研究,有可能给出更合理的关于材料疲劳产生机制的描述。从这点出发,本文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适用于描述循环加载下材料塑性变形规律的本构关系。要了解材料疲劳产生机制,必须要了解导致疲劳产生的变形过程。从材料微结
学位
钻爆法因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开挖速度快等优点,目前仍是地下岩石工程开挖主要的方法。深部岩体随开挖深度增加,地应力增强,岩石受到的“夹制”作用增加,爆破难度增大;众多研究表明,在高围压下初始静态地应力场效应不能忽略,岩石爆生裂纹的演化规律也将发生改变,高应力场地下工程爆破施工的爆破参数和工艺也将发生一定的改变。  为了研究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石动态破裂破碎机理,选取深部泥岩和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直径50
学位
煤矿立井井筒是矿山开采地面与井下运输的“咽喉”,对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1987年以来,我国黄淮和东北地区已有200多个立井井筒相继发生破损,经过30多年的大量研究,已基本揭示了黄淮和东北地区矿井大量井筒竖向受力变形、近环向破裂出水机理,并得到共识,相应的井筒破损修复防治技术也已成熟。近年来,山东巨野矿区厚表土(400m以上)薄基岩地层井筒出现一种表土段井筒偏斜与竖向压缩变形共存的新破损形态,其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