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玛蒂亚·森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著名经济学家。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以表彰他在社会选择理论、贫困和饥荒的成因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文章介绍并分析了森的几个主要理论,力图阐明阿玛蒂亚·森经济理论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理论实质、贡献与局限。首先,在饥荒成因方面,森有着卓越的成就。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引发饥荒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唯一原因)是粮食产量的下降。森通过对几次比较大的饥荒的研究,发现饥荒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因为粮食产量的下降,而很可能是由包括劳动权、生产权、交换权以及继承权在内的各种权利的丧失造成的。森综合了功利主义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自由至上主义所追求的个人自由,提出了以权利、自由作为价值取向,以增进个人福利作为最终目标的权利方法,并以此判定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状况是否合乎理想,或者是否在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界,森的权利方法立足于福利经济学。通过对贫困与饥荒问题的研究,森很自然的转向平等问题的研究领域。森对这几种主流的平等观进行批判和吸收,结合其一贯所秉持的发展观,提出了更加包容的能力平等观。森认为传统平等观只关注物质平等,忽视了人本身的能力平等;并认为,资源方面的平等并不等于人际的平等。森提出,应该用功能和能力来看待个人利益和衡量平等。森的能力平等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个人利益和不平等,进而提出更加合理的公共政策。森还对自由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传统上,经济学家们将人均收入的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森对过往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进而提出了以自由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的发展观。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论断:发展就是对追求全面自由的过程。他认为自由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强大动力体现在五种工具性自由对发展的作用上。这五种工具性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以及防护性保障。尽管森的自由理论还有种种的不完善,但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由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森的经济思想十分丰富。他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只关注GDP,人均收入和效用这些物质指标的传统,将伦理和哲学引入到经济学分析当中,重新建立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相比只关注经济增长的主流经济学家,森更加关注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和能力。最后,文章在阐述分析森的主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森的经济理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