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哀祭类文体是几种实用性文体的合称。它们最早产生于远古祭祀活动中,深受我国传统礼制影响,在我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类文体大多从叙述死者的世系、生平出发,或是累列死者的德行、事迹,或是描写生者对于死者的凭吊与怀念,以寄寓作者的哀伤之情。上古三代时,哀祭类文体的萌芽出现在各种祭祀典礼之中。秦汉时期,哀祭类文体中的诔、碑、吊都已经成型,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汉末魏晋时期,哀、祭、行状、墓志等哀祭类文体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相继成型。在研究哀祭类文体的发展历程上,《文心雕龙》与《文选》作为六朝时期的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著作和文学选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相互对比参照。首先,从名类上看,二书虽然性质不同,但是在哀祭类文体的命名上显然持有同样的观点。诔、碑、哀辞、哀策、吊、祭这六种文体的命名完全一致。其次,从涵盖范围上看,诔、碑、吊三种文体作为哀祭类文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涵盖的范围都是一致的。祭、哀、行状这三种文体的涵盖范围都有重叠。因为刘勰、萧统二人的文学观不甚相同,《文心雕龙》与《文选》的性质也不相同,所以在对哀祭类下属的每一种文体进行论述或选录时,切入点也不同。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着重从文体的源头出发,综述文体流变。刘勰在哀祭类文体选文举例之中,倾向于具有典型性的文章,偏爱简朴典雅的文辞。刘勰主张在叙写人物具体的事迹时要从实际出发,力求简略扼要,不能夸张粉饰。但是在哀祭类文体的抒情性表达方面也并不排斥铺排、用典、藻饰等手法。萧统的文学观、文体观都是通过《文选序》与《文选》的选文表现出来的。《文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在哀祭类文体的区分与命名方面,概念清晰,界限分明。萧统重视文章的审美性,这一特点在哀祭类文体的选文中表现为偏爱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因此他在选择的哀祭类文体的代表作品时,非常看重文章的音韵、藻饰、用典、与铺排。《文心雕龙》与《文选》在哀祭类文体的论述与选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与刘勰和萧统身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与上古三代、秦汉相比,魏晋六朝时期战乱频繁的社会环境以及儒道佛思想风行的人文环境给“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哀祭类文体在性质上出现了叙事性淡化,抒情性增加,应用性减弱,文学性加强等变化。《文心雕龙》对于哀祭类文体的研究结论以及《文选》所选的文学作品将这一时期的这种变化忠实地反映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