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访华了!泰戈尔的来华不仅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试图在分析泰戈尔宗教思想的基础上说明泰戈尔的来华为什么会在当时的中国引起热烈的反响,又为什么会导致中国部分文人志士的批判与反对。笔者分为四个部分阐述泰戈尔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第一部分,分四个小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其次,介绍了泰戈尔的思想及其中国之行以及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最后分析介绍了比较文学的接受的理论、内涵、特征以及对之的误读。第二部分,介绍了泰戈尔爱的哲学在中国的融合和被批判。爱的哲学是泰戈尔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说明了泰戈尔的“爱”包括艳情爱、泛爱,之后介绍了冰心对这种“爱”的纯净吸收、王统照以这种爱作为现实的借鉴、徐志摩受其艳情爱的影响和郭沫若对泛爱的专注。最后一节则是陈述部分文人对泰戈尔“爱的哲学”的批判。其中鲁迅、陈独秀等人认为这种爱严重脱离了现实,闻一多则认为泰戈尔的这些爱闺蜜气息浓重,瞿秋白、郭沫若则认为这种爱其实就是主张复辟奴性。第三部分,是泰戈尔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回响与拒斥。在泰戈尔思想的影响下,冰心、郑振铎等人萌生了对现实的热情,许地山和泰戈尔在玄学上产生了共鸣,徐志摩等人创建了新月派。但与此同时,思想保守者和思想激进者对泰戈尔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反对,他们当中有辜鸿铭、梁漱溟、陈独秀、郭沫若等人。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根据前文的剖析,分析了泰戈尔思想在当时受到批判的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泰戈尔主张的思想不适合当时中国需要靠暴力革命才能救国救民的时代要求;从思想上看,泰戈尔的大爱、泛爱思想难以满足当时国内的政治需求,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文人本身对泰戈尔的思想并非是完全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