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日益年轻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PD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学界不断尝试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但仍未发现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阻止或减缓PD患者神经变性的进程。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外科、基因等治疗的局限性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临床研究的空间。“颅底七穴”由位于颅底的哑门、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组成,是针刺疗法治疗PD的临证经验穴位,可以直达病所。本研究以期客观评价“颅底七穴”治疗PD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客观评价“颅底七穴”针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改良Webster评分低于25分的120例轻中度P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药物组)。针刺组应用“颅底七穴”针法治疗,药物组采用美多芭口服,两组同期治疗9周,随访半年,期间5次应用改良Webster评分记录其症状变化,随访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计算其疗效百分比。采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及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0例,6例因未能坚持治疗脱落,脱落剔除率为5.0%。最终用于统计病例114例,男性55例,女性59例;年龄38-87岁,平均64岁;病程24周~23年(1152周),平均278周;治疗前改良Webster评分5~25分,平均15.22分;最后就诊改良Webster评分0-17分,平均7.28分。其中针刺组61例,药物组58例。入选各组病例治疗前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改良Webster得分均值分别为15.77±3.575和14.58±4.050。经针灸或西药治疗后大多数病例症状均可得到控制,治疗3个疗程后,114例患者前后积分降幅为1~16分,平均6.64分;两组分别降低为6.70±3.805和7.94±4.605,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疗效判断分析结果:针刺组为:17.00-94.7%,平均57.23%,药物组为5.80~100%,平均47.51%,两组比较,p=0.052。针刺组对PD轻中度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而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5.4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根据改良Webster评分中涉及的十大症状,对两组患者五次症状评价情况进行分析,入选患者以轻、中度病变为主,针刺组与药物组症状对比轻重程度分布较平均。由第3个治疗疗程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半年进行的第二次随访可见:两组对于震颤、患者步态的改善均有明显疗效。针刺组对于头俯屈、上肢屈曲的异常姿势、患者面容的呆板以及患者的语言功能疗效明显。随访半年期间,针刺组8例症状进展,治疗完毕与随访完毕改良Webster评分均值分别为:8.51和6.70;而药物组21例症状进展,治疗完毕与随访完毕改良Webster评分均值分别为:8.77和8.23;由此可见针灸治疗较西药治疗远期效应更佳。结论: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颅底七穴”位于颅底,可以直达病所。穴位分属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具有平肝熄风、醒脑强脊的功效。据现代医学研究,PD发病与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相关,而“颅底七穴”恰好如网状布于颅底,内应静息态脑功能网络,针刺治疗能够调节该网络系统的功能。此外,PD患者的全脑血流量都有下降,针刺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我们通过前瞻性研究证实了“颅底七穴”的临床有效性。该针法通过对颅底网络系统的神经调节和脑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评价优于美多芭常规剂量的应用;对于PD患者震颤、步态的改善与药物组相当,而对于改善PD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患者僵直、俯屈姿态以及面容的呆板,言语障碍优于常规左旋多巴类药物的应用;其远期疗效显著,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